English

大师的学历及其他

2005-09-0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吴宓推荐陈寅恪为导师人选。校长因陈寅恪一无学位、二无论著欲加拒绝。梁启超说:“我梁某也算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校长终于被说服。

研究学术史,我们会注意到学问和学位是两回事,有时甚至是排斥。一些大师不是没有攻读学位的机会,而是因为

他们要做真学问,没有时间顾及学位。陈寅恪在国外游历多年,浸淫于十几种语言,根本无意于学位;钱钟书只拿到副博士;华罗庚自学成才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英国剑桥进修,为了解决一个个当时著名的难题,他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这就叫兴之所至,兴尽而返,毕竟学位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天性的发挥,分散大师的注意力。或者说学位与学问相比,前者不过是皮毛,后者才是真髓。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师固然重要,发现大师的伯乐更重要。没有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就没有北大当年的辉煌;没有竺可桢的“教授治校”,原不出名的浙江大学不可能大师荟萃;没有陈序经,岭南大学也不可能把陈寅恪、王力、姜立夫等一流人才网罗进来。可是今天,在整齐划一的大学教育体制下,还能产生大师吗?(《今晚报》8.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