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英雄背后,更有无名英雄

2005-10-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王永志刘宇 尚志张柏楠

载人飞天遂人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2005年10月12日9时,当“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入太空之时,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73岁的王永志自然是兴奋的。

1949年,17岁的王永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永志所在的沈阳东北实验中学被迫北迁,学习的美梦一下子被打破了。那时候他就深深体会到:没有强大的国防,什么也干不成,所以就坚定了搞飞机的信念。

1952年,王永志考上清华大学航空飞机设计专业。1961年,王永志从莫斯科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

1964年6月,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任务,那时他才32岁。当时计算火箭的推力时,发现射程不够,大家考虑是不是多加一点推进剂。

王永志却站起来说:“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这时,坐镇酒泉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眼睛一亮,“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火箭卸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连打3发导弹,发发命中目标。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导弹的时候,钱学森建议: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

我送神舟舞长空――长征二号F火箭总指挥刘宇

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的2004年2月,从执行发射神舟一号飞船任务起就担任火箭副总指挥的刘宇,被任命为总指挥,这天刚好是他42岁的生日。面对这份特殊的生日“大礼”,他却没能兴奋起来,因为严峻的挑战已经接踵而至。

“拦路虎”来自火箭的一个关键产品。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通过遥测数据发现,火箭上的这台产品有异常现象产生,如不加以重视,有可能给火箭发射带来安全隐患。

为尽快找到问题所在,研制人员做了50多次试验,行程万里,北上哈尔滨,南下四川自贡,在寻求专业技术支持中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今年3月,在火箭进入总装准备阶段时,这个困扰火箭研制队伍一年多的问题,最终通过了专家评审。

飞天不怕远征难――神舟六号飞船总指挥尚志

2004年1月,刚过不惑之年的尚志静静地从前任总指挥、院长袁家军手中接过了神舟飞船总指挥的帅印。

这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与神舟五号相比,神舟六号航天员由一人增为两人,飞行时间由一天增为多天,由载人航天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上任伊始,尚志就接连遇上几个棘手难题。

装在飞船返回舱大底上的数据总线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竟然长有“绿毛”!经过分析,发现原来是应该镀金的地方厂家却镀了锡,氧化后出现了绿斑。载人飞行,人命关天。他果断地带领有关人员千方百计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搜集适用的电缆线,很快满足了研制急需。

轻舟已过万重山――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

2004年1月,张柏楠从神舟五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手中接过帅印,出任神舟六号总设计师。“神舟六号飞船的设计重点是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张柏楠道出了他手中的这艘飞船的“新意”

缓冲杆是航天员座椅下一个装置,由于这次是多人飞行,飞船重量有所增加,为了减轻航天员落地时的震动,神舟六号飞船的缓冲杆在技术上做出新的改进。

连接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的关口是飞船的舱门,有两个重要指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一是密封性能,二是开关自如。为此,张柏楠在设计中对检漏仪器进行了改进。结果,舱门与舱壁之间连一根头发丝的间隙也没有,绝不会出现舱门漏气,飞船返回地面时对航天员产生生命威胁。

神舟六号航天员要在舱内进行5天活动,在失重的条件下,身体不由自主,难免会碰怀舱内的仪器设备,甚至会碰伤航天员,科研人员对神舟六号飞船舱内进行了一番“装修”,把有的仪器设备包起来。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有时哪怕一点轻微的力的作用,都会对飞船飞行路线产生干扰。为此,科研人员将飞船的飞行控制系统做了新的改进,做到了航天员“你动你的”,飞船“我飞我的”。

刚满43岁的张柏楠,已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天际。 (《北京晚报》《今晚报》10.12、1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