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金:一面镜子一盏灯

2005-10-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世纪巴金

巴金幼年时的全家照。外婆抱着巴金(左三)

巴金与妻子萧珊

1982年3月15日,巴金在家中接受意大利授予的“但丁国际奖”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

巴金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光荣称号。

几十年来,巴金在人们心中如一盏长明灯,照亮文坛,给人精神慰藉。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一个世纪的结束。

巴金留下的财富

“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到杭州休养,从不麻烦别人的他,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90、平时说话不太清楚的他,却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的愿望。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到巴老身边工作,一晃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让生命开花” 巴金在论述“让生命开花”时说,“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上世纪30年代,刘白羽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巴金。巴金告诉他文化生活出版社准备出版一部他的作品集。巴金拿出一个纸包,说道:“我已经帮你编好了,你只要自己再看看有没有修改的地方。”刘白羽拿来一看,自己在这一年中发表的作品,全被剪贴在这里,整整齐齐。这便是刘白羽的第一本小说集《草原上》。

“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1978年,巴金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拿起笔,写下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当《随想录》合订本出版时,巴金自己在《合订本新记》一文中写道:“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不怕痛,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历史又走过近20年,人们对于《随想录》社会与历史价值的认识,更为清晰、深沉。作家张光年曾说:“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他在很多篇章里,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自己的灵魂。实际上,他是在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这是巴金晚年最可贵的贡献。”

“我也把火传给别人” 1984年,巴金出席在东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笔会。会上,这位81岁的老作家无限深情地说:“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他在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义务担任总编辑,扶持和培养大批青年作家。他在晚年倡议、呼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率先捐出自己的存款、藏书、文献。甚至,他向国家领导人致信求援。生前,巴金说:“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今天,山在呼唤、水在呼唤:巴老,您将永远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伴,与日月同辉!(《人民政协报》《北京晨报》10.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