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家面临危机与挑战

2005-11-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有多少合格经济学家

2005年,民众和网络不绝于耳的批评和指责,使一向风光无限的内地主流经济学家陷入尴尬。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认为,这种批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内地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

。在内地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在西方也能找到,但很少。这样的人在西方只能受银行、投资行的雇佣,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国外最好的经济学家,都是在全世界最好的经济系当教授、做研究。

丁学良还认为,中国内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多。他说,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如果那样的话,是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来的。(《中华工商时报》10.26曲力秋文)

经济学家公信率调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搜狐新闻中心近日的调查显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关于“中国内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说法得到了83%的公众支持。

31%的受访者表示,在主流经济学家中,自己更愿意相信郎咸平的言论。在调查提供的14位经济学家中,支持率仅次于郎咸平的是吴敬琏,为19.8%。剩下的12人,包括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樊钢等在内,没有一人得到10%以上的认同率。得票率列第三的是“谁都不相信”这个备选项,有12.5%的人对内地经济学家就是这么看的。

58%的受访者期待经济学家应该站在独立的学术立场上发表言论影响政策,另有38.2%的人期待他们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如今,这种期待还只是期待。在回答“你觉得学者发表的言论站在了什么立场上”这一问题时,有69.7%的受访者选择了“利益集团立场”,14.3%的人选择“政府立场”,只有7.4%的受访者选择“学术立场”。(《中国青年报》11.7董伟文)

实事求是评价经济学家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内地经济学家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他们的理论建树,值得大书一笔。但是,中国的高速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比如贫富差距的拉大,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理论上,过去许多年里始终在强调“效率优先”,经济学界的思路始终围绕着“如何先富”,并且要“富了更富”,由此使改革所创造的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与此同时,有大批经济学家又不断对非合理的财富增加方式寻找理论根据,坚信只有这样才是解放思想。

目前,中国改革的重要任务不仅要保证“先富”和“更富”,而且要“公平优先”、“贫富和谐”。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者如果继续面向富裕阶层,拥抱利益集团,那么就只能被社会大众所抛弃。而如果经济学家能多考虑关乎社会发展公平与和谐的“穷人经济学”,依然能够博得舆论的喝彩。(《中国经济时报》11.8康劲文)

学者李剑阁呼吁:坚守主流

不仅面临来自公众的道德质疑,经济学界内部的学术分歧也越来越大。学界的这种分歧,在去年香港学者郎咸平指责民营企业家顾雏军侵吞国有资产后,就已开始了。当时,学者们在争论怎样评价“国退民进”,国企下一步该怎么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用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举例。他说,学界要谨防在关注低收入者状况的同时唤起平均主义的诉求。“我们确实要关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过去几个月,学界对一些行业制度安排,不赞成的声音很多,尤其是医疗和教育改革。李剑阁认为,很多说法有失公正:“一些研究者把因为改革没有完善而出现的问题归咎于改革本身,主流经济学家面临着很大压力。”李剑阁等一批学者为那些否定的声音担忧。“改革是对制度的一种选择,权衡以后,我们只能选择好处更多一些的制度,其间出的一些问题,有的是改革没有完善带来的后果,有的则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北京晨报》11.9张黎明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