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昔日政治明星为何要修“天安门”

2005-11-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曾任山西省侯马市市委副书记的宿青平,是作家张平的反腐小说《国家干部》中主人公夏中民的生活原型,也曾是媒体热捧的政治明星。然而,他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去天安门。”在山西省临

汾市街头随便挡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嗤”地笑出声来,“怎么你们外地人也知道我们临汾有个天安门?”

记者要去的“天安门”位于临汾市南约三公里处的尧庙广场,与尧庙大门正对。4700多年前,尧建都临汾。

记者发现,尧庙广场除了“天安门”外,还有“天坛”,以及高达21米的汉白玉雕饰而成的“中国第一华表”。在广场的最西端,是2004年12月29日落成的高达50米的华门,当地官方资料中称其为“天下第一门”。

因为“天安门”、“天坛”、华表、华门等的陆续建成,尧庙广场逐渐被当地人称作华门广场。

据介绍,华门广场的设计和策划均出自昔日政治明星宿青平之手。2001年宿青平担任尧都区区长后就开始修建广场,此后,对这些建筑的议论一直是临汾官场及民间的重要话题之一。

曾任山西省侯马市委副书记的宿青平,正是作家张平的反腐小说《国家干部》中主人公夏中民的生活原型,也曾是媒体热捧的一位政治明星。是什么动力让这个政治明星修这样的建筑呢?

“天安门”是如何建起来的

对于“天安门”的提法,临汾市尧都区区长宿青平在采访中多次纠正,“我们这不叫天安门,天安门是七个门洞,我们只有五个。”在临汾市官方的所有资料中,这个被坊间称作“天安门”的建筑被称为观礼台或立体中国地形图。

“政府没有钱,却要修‘天安门’、‘华门’这些毫无实际意义的东西,并多次强行向我们摊派。”临汾市尧都区一位煤矿负责人说,为了修华门广场,他向当地政府“捐”了20多万元,“不捐不行,不捐的话,你的煤矿就通不过验收。”

对于强行捐款,宿青平并未完全否认,“让一些企业家为社会做点贡献,就不愿意。”宿青平称,这些建筑总共花费7000多万元,除贷款外,就是社会集资和借款。

临汾市古城煤矿借给政府500万元,“我开始只想借200万元,古城煤矿的老板一下子给了500万,而且后来向我表示,这些钱不用政府还了。这种精神多么高尚呀!”宿说。

据记者了解,“借款”达到500万元的还有临汾市同世达焦化实业公司,而在10月11日召开的山西省打击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交叉检查动员会上,该公司因“拒不执行环境处罚”被环保部门列为11个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之一。

有官员称,除向污染企业集资外,在修建这些建筑时,一些“黑煤矿”也“捐”了款,“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官煤勾结。”

最初,宿青平只想修一个观礼台,而正在施工时,来了一个老太太看热闹,说为什么不修个天安门。

“听了老太太的话,我当即决定,改变图纸,仿造天安门。临汾市的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也看不到天安门,给老百姓建一个天安门难道不行吗?”宿青平解释说。

临汾市的一位出租车司机称,“天安门”大概建于2002年,“那时我还在上学,落成剪彩时各学校都组织了好多学生去,宿青平就坐在‘天安门’上,很是威风。”

临汾市的一位官员透露,一位中央领导在2003年3月来临汾时,为了不让他看见“天安门”,在去尧庙参观时没敢让他走正门,但在参观结束后,这位领导径直从正门走出来,一眼看见“天安门”,陪同的地方官员都躲到了一边。

宿青平向中央领导做了一番解释,天安门是中国建筑的精华,是为了让临汾的老百姓能感受到天安门才修建的,“当时领导‘噢’了一声,但宿青平把这当成对他的认可,又修这修那,到现在修成这个引起更大争议的华门。”

“修了一个讨债鬼”

提起华门广场,临汾市尧都区一位煤矿负责人火冒三丈,“简直就是一个讨债鬼。”这位煤老板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份当地报纸,这份报纸刊登了临汾市尧都区10月16日在华门举办锣鼓节的稿子,“我买门票花了一万多,不买不行。”

这位煤老板称,华门自从盖好之后,已举办了多次活动,如环球小姐大赛、狂欢夜酒会、中秋赏月等,“每次都要我们赞助,环球小姐大赛时,每张门票要卖我们1000元。”

宿青平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华门举办了多项活动,收入500万元。而一位知情人士称,收入根本没这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通过行政手段得来的,“每年的运营费最少需要200万元,收入主要靠门票,一张门票50元钱,谁愿意花50元钱看这样一个水泥钢筋堆成的东西?”

在华门入口处,记者也发现,这里的确门庭冷落,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总共发现有两批人进入,其中一批是自费,另一批是公费。自费的是临汾当地人带外地亲戚来玩,面对记者采访,这帮人毫不隐晦地说“没意思”、“劳民伤财”。

知情人士说,来华门旅游的大多都是公费,而且好多是由当地政府组织,“政府是把钱从这个口袋掏出来放到另一个口袋。”

在临汾,提到华门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政府不把重点放在治理污染和交通堵塞的民心工程上,却大搞这样毫无实际意义的建筑,是纯粹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临汾市已经连续三年被戴上全国污染第一的帽子。而市内交通的拥堵也一直被市民所诟病,在临汾这样一个中等城市,即使在平常的日子里也经常发生严重的堵车现象。市内的几条主要干道,路面也是坑坑洼洼。

对于人们的指责,宿青平并不认同,“我修华门广场是为了发展旅游,其根本目的,就是用减少污染企业的方式来根治临汾的污染。”而对于临汾的交通等现状,宿称“我只是一个区长,那是市里相关部门的事”。

一个让煤老板幸灾乐祸的事件是,被包装为中国十大赏月景点的华门在今年中秋节举办了第一次赏月活动,“但是那天下雨。”

难以平息的争议

“临汾市的一些官员以及尧都区的班子都对修这些建筑有意见,但宿青平坚持要建,别人拿他也没办法。”临汾市的一位官员说。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征松就此评论说,“华门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建设华门也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周认为,门有好多种,家门、院门、城市的门,是一个建筑群的出口,而华门背后没有任何建筑,孤零零一个,没有任何意义。

“在现代科技下,追求建筑的高度并不难,吹嘘华门是天下最高的门,可能另有目的。华门是坐西朝东,气势雄伟的华门广场改变了尧庙原有的以南北为中轴线的中国建筑的传统,如果从高空看,尧庙以及对面的‘天安门’似乎成了华门的附属品,一派乱象。”周征松毫不客气地说。

临汾市的一位官员介绍说,自这些建筑修建以来,针对宿青平的告状信便接二连三,“好多人都问他修‘天安门’到底是想干什么?”

宿青平在接受采访时称,他刚刚接到省里某部门转给他的一封告状信,“中国的官场,不干事了,不说话了,就没争议了。”

“亲民”政治明星究竟想做什么

“宿这个人还是想做点事情的。”临汾市有官员评价说,“只是他不遵守官场的规则。”

据介绍,宿青平在山西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就被分配至山西省委组织部,后历任山西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侯马市委副书记、临汾市市长(县级市,后改为尧都区,宿改任区长,原来的临汾地区改为临汾市)。

“1989年,宿青平就是正处级,但是到现在,还是正处级。”临汾市尧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时合说。据介绍,宿青平曾有多次升迁的机会,但均因一些客观情况未能如愿。

1998年10月21日的《工人日报》曾以《一位市委副书记调离的背后》为题对宿青平进行了长篇报道,报道称,在当年7月上旬侯马市召开的第七届党代会上,宿青平落选,要被调到异地任职,当地的环卫工人呼啦啦跪成了一片为其送行。

“宿青平在以前还是很得人心的,之所以落选,据说是侯马的那次党代会被人操纵了。”临汾市的一位官员说。据介绍,宿青平刚刚调任临汾时,请环卫工人去洗澡、设立市长热线,很多“亲民”举动被当地人记住。

当地媒体的一位记者称,市长热线刚设立时,政府主动邀请记者到现场,发现群众反映的问题,立即进行曝光,“但是现在,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政府一直想尽方法回避记者。”

宿青平承认,相比在侯马任职时,他目前在群众中的信誉度不如以前,“自从市改成区之后,交警、路政等好多职能都没有了,群众反映的好多问题,我根本没办法解决。给群众办不了事,群众还能说你好吗?”

而临汾市的官员则认为,宿青平给群众办的实事确实比以前少了,但根本原因不在市改区后政府职能的变化,而在于其坚持为老百姓办事的情况下,仕途依然“屡遭不幸”。据介绍,侯马落选后,宿青平在2002年还有一次升迁的机会,“当时连任命文件都打好了,但当地的一个煤矿发生了特大事故,当地政府瞒报了这次事故。”

临汾官场的多位人士均证实,宿青平在市领导班子里“很孤独”。这些人士还称,宿青平在工作上比较霸道,“区委书记因为来得比他晚,他一点也不放在眼里,什么大事都是他做主。”

记者发现,在一份短短的华门解说词中,三次提到宿青平的名字。而这份解说词总共为华门总结出10项“中国第一”。

“华门能为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50元一张的门票,老百姓能进得起吗?它已成了贵族的门、权势的门。”周征松说,“去年媒体曾报道重庆忠县一个镇政府把办公楼仿造‘天安门’修造,这是‘豪衙热’风浪中的一出闹剧,地方官员为什么会有这种欲念,是因为皇权思想在作怪,是一些官员心中膨胀的‘面子意识’、‘权力意识’在作怪。”

在采访期间,临汾市的一位官员还报料说,宿青平的办公室就设在华门里,“极尽奢华”。记者向尧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时合求证时,吴坚决否认。但在华门门口一位打扫卫生的人向记者证实说,宿区长的办公室就在华门里面,“他平时就在这里上班。” (《?望东方周刊》2005年第45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