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不公追问政策调整

2005-12-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我国广大城乡之间,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博弈随处可见,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只有一个:教育不公。

“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位于陕北延安山窝窝里的寨子峁村小学,校舍由一口三孔窑洞构成,教室里只有一个讲台,十来张桌子。村里的二三十个孩子依年龄大小编成学前班和一、二、三这四个年级,都挤在

一口窑洞里进行复式教学。学校的全部开支,来源于每个学生每学期35元的杂费。

与寨子峁村小学的简陋寒酸相比,北京一所小学的现代豪华让记者感到震惊,高标准的游泳馆、科技馆、图书馆、报告厅、地下车库、塑胶操场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学校并无二致,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教学楼、办公楼全部是高档装修,连学生厕所都像星级宾馆一样。这里一间教室的投入就超过部分农村小学一年的开支。

高考指标嫌贫爱富高考分数线、录取指标地区间的不平衡,成为焦点。由于北京、上海拥有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比其他省份多,重点大学录取名额投放大大向所在地倾斜,远远超过其他省份。重点大学分数线和招生指标向大城市、富裕人口、文化发达地区等强势群体倾斜,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不公平。

重点中小学“肥得流油”在山东、辽宁、北京等地,政府对各级示范学校、重点学校的政策倾斜使其膨胀发展。按辽宁省规定,沈阳、大连、鞍山等地省级示范高中择校费收费可达3万元。大连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今年仅择校费收入就达420多万元,学校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仅粉刷教学楼内外墙壁就花了几十万元,装修一个办公室七八万元。在职老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一身校服千余元。而其对口支援的一所普通高中,却连一个实验室都没有。

一边是政府经费投入不足,普通学校发展乏力,一边是政府斥巨资打造精品,重点学校“肥得流油”。许多中小学校长发牢骚说,在很多地方,财政只保教师人头费,根本不拨生均经费,不是政府拿不出这个钱,而是教育政绩观在作怪。正是由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对教育的公共利益取向出现偏差,导致各种不公平教育政策的出台。

教育不公的危险循环记者在山东省一个经济欠发达县了解到,2000年该县投资5200万元,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建设了一所高中,内部配备一流设施。而直到现在这个县农村小学生均经费一分钱都没有。这种倾斜政策客观上加剧了教育的两极分化。

济南市一位低保户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这样了,就指望孩子能有出息。可是我们没钱、没地位,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只能一代跟着一代受穷。”

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调节器,使各种人有公平晋升的台阶。现在教育存在的不公平实际上把贫寒子弟晋升之路给堵住了,从而使教育丧失其调节功能。绝不能因为社会不公平而加大教育不公平,又因为教育的不公平反过来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社会隐患。(《?望》2005年第50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