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河传》自序

2001-03-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陈梧桐 我有话说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得益于水的滋润。河流是文明的摇篮,文明孕育于江河之畔。缺少了水,任何生命都将枯萎。没有河流,也就没有人类悠久辉煌的文明历史。
  
  自西向东流淌奔腾在祖国北方大地上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一个摇篮。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就以甜美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先民西侯度人。后来的蓝田人、北京人、陈家窝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无一不是在她温暖的怀抱里繁衍生息。被后人尊奉为华夏始祖的炎帝、黄帝,也在黄河流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印记。在中原黄土地上建立的夏王朝,则开始主宰中国历史的走向。此后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夏、商、周、秦、汉、唐和北宋都在这里立朝建都,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里形成,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许多不朽的辞章典籍在这里诞生,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大量重要科技成果的涌现,也与黄河沃土的培育分不开。一代伟人毛泽东说得好:“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因此,黄河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具有极其崇高而神圣的地位,被尊为“百川之首”、“四海之宗”。
  
  黄河不仅是我们的母亲河,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正是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以她那劈山斩石、百折不回、汹涌磅礴、一往无前的雄伟气魄和接纳百川、汇聚千流的恢宏气度,熏陶、濡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铸就了他们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性格,数千年来,中华儿女不仅以勤劳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昌盛发达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以其血肉之躯,对黑暗与邪恶的腐朽势力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一曲悲愤雄壮的《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华民族不能忍受压迫和侵略,勇于为争取自由、维护民族尊严而搏斗的英雄气概。正如毛泽东所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又是一条强悍暴躁、桀骜不驯的河流,她不仅带给中华民族欢乐和骄傲,同时也带给我们灾难和痛苦。多少年来,由于自然的更主要是由于人为的破坏因素,她频繁地发生溃决泛滥。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千多年里,仅黄河下游就决溢1593次,大的改道26次。每当决口泛滥,她便如同脱缰的野马,横冲直闯,将两岸的一切无情地淹没在滔天的浊浪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黄河的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十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但洪水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近年来又出现了缺水断流加剧和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黄河的洪水威胁仍然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一个心腹之患。
  
  可以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黄河就与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渗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不仅是一条流淌在祖国北方黄土地上的自然河流,而且是一个跳动着脉搏的伟大生命,一位哺育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塑造我们民族灵魂的伟大母亲。一部黄河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一首悲壮激昂的歌。为母亲河树碑立传,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从小生长在闽南晋江支流西溪的一段——蓝溪岸边的小山村里,但早在抗日战争的乡村小学里,就听到过《黄河大合唱》的颂歌:“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里发源……”从此在幼小的心灵里,涌起了一股对这条母亲河的无限崇敬和景仰之情。1958年夏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乘火车路过济南,从车窗外看到一条浑黄的大河,自西往东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流,第一次目睹了她雄浑壮阔的形象。当年秋冬之际,下放到革命圣地延安劳动锻炼,又得以在延水河畔听老乡诉说当年抗日、反蒋的斗争故事,并有机会参观枣园的领袖旧居和最早演出《黄河大合唱》的中央大礼堂旧址,感悟到黄河母亲在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伟大贡献。后来,奉命到宁夏银川参加“四清”运动,暇时观览玉皇阁、西夏王陵等名胜古迹和仍在发挥灌溉效益的汉唐古渠,特别是漫步在黄河岸边,面对那汹涌澎湃的滚滚波涛,又进一步领略到母亲河那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再往后,几次出差到过太原、西安、咸阳、兰州、济南、泰安等地,相继徜徉在黄河和汾河、渭河、夏河、大汶河等众多支流的岸边,谛听那轻轻拍岸的涛声,更深刻地感受到母亲河中涌动的历史和文化,欢乐和忧伤。所有这些感性的印象,再加上在阅读史籍、研究史学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理性认识,最终促使我接受河北大学出版社的约稿,撰写这部《黄河传》。
  
  为河流作传,对我来说是初次尝试,临开笔时感到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着手。几经斟酌之后,决定把黄河既作为一条自然河流,同时更当作一个历史巨人、一位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来抒写她那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一方面力求写出黄河形成、发育、演变的自然史,包括有人类活动以来河道的迁徙以及流域山川形胜的变化等;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则力图展现黄河母亲哺养的中华儿女出世后在黄土地上创造的文明史,包括他们的生产劳动、政治活动、军事斗争、文化建设,以及他们在这个漫长历史过程中所表现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崇高荣誉,所蒙受的种种屈辱和深切痛苦,还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治理,等等。全书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连缀成一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以展示黄河形成演变的历史,表现我们中华民族从童年到青年到壮年的成长、壮大、成熟的风貌。希望广大的读者,借此走进黄河的深处,不仅观赏到她两岸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且能从那滚滚向前的波涛中领略她久远深刻的历史变迁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进而激发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为黄河的进一步治理开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众所周知,现在的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的泥沙堆积起来的,这个冲积平原如今还在继续向海域延伸。黄河在历史上又多次发生过摆动改道,下游河道的摆动范围北抵河北、天津,南达江苏、安徽,除曾通过大清河、淮河入海,还一度由里下河地区汇入长江,通过长江入海,整个冲积平原都受到过黄河摆动改道的影响。同时,就黄河对中华文明的缔造及其对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而言,无论是水资源的泽惠,还是自然灾害的贻患,都远远超出现今黄河流域的范围。为了反映黄河发展变化的真实历史和她的完整形象,本书所写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现今黄河流域的范围。这就是说,书中表现的黄河,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概念,而非严格科学定义上的“流域”概念。这一点是需要特别加以说明,提醒读者注意的。
  
  (《黄河传》陈梧桐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