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

2001-05-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罗 尧 我有话说

儒家哲学、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研究重心,特别是对于孔、孟、荀的研究,更可以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王杰先生的新著《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以早期儒家思想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不使人感到新颖,但是从人学视野,对早期儒家文化重新作出解释,以至重新给予检讨,不能不说作者具有独到的眼光。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虽然对于什么是人学,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是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孔、孟、荀,其思想主要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其学都可以名之为“人学”,恐怕不会有什么异议。
  
   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初期,都曾经历过对于神的无上崇拜的阶段,中华民族也是如此。至殷代,神的绝对权威开始出现动摇,“民权”意识开始觉醒。到了周代,神人关系之中,人的地位更进一步增强,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明确提出了“敬德保民”和“以德配天”的思想。周人之所谓“德”,泛指人的善行,德是联结神与人的纽带和中枢。春秋时期,更出现了“重人事、轻鬼神”、“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详细论证了“人”怎样一步步摆脱神的束缚而走向独立,而越来越引起思想家们高度重视的历程。这既是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也是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对天命、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究其实,是为了模糊淡化人们对于天命、鬼神问题的关注,而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人事”方面。孔子于人性也少有论及,其讲得最多的还是人,讲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然而孔子之论人,是通过对于“仁”的论述而体现出来的。作者通过对孔子之“仁”的仔细辨析,认为孔子所讲的仁,是一种服务于“理想人格”的境界。孔子提出仁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的自觉意识树立一个目标,使人们在人格修养上向着好的方向、向着完善人格的方向努力。在孔子人学思想中,仅次于仁的范畴是“礼”。作者认为,孔子之所谓“礼”,涵盖了从政治制度到个人道德修养,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仁与礼,在孔子思想中是互为表里的。如果说,孔子之人格理想在于实现仁,那么,礼则是孔子理想人格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仁与礼,共同构成了孔子人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这些论述,都是非常之中肯的。
  
   如果说孔子对性与天命有语焉不详之嫌,那么,孟子在这两个方面则说得清楚明白多了。孟子并不否定命,强调应当知命,但孟子更强调“立命”、“正命”,强调“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强调应当“修身以候之”,也就是说,孟子并不否定自然,但却更强调人为。人性学说更是孟子人学思想的基本点,孟子人学思想的理论大厦就是建构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孟子把人性规定为人与动物本质区别,规定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从这一高度出发,孟子认为人性善。孟子人性善的理论是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人的修身养性确立理论上的根据。所以孟子的人性论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与孔子一般地讲仁、一般地提倡仁不同,孟子更具体地讲“仁政”,大力提倡“仁政”。作者认为,儒家人学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孔子提出的“仁”,另一个是孟子提出的“仁政”。这两个基本概念,从内在的道德修养到外在的社会理想目标,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逻辑起点,从而为中国未来文化之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孟子不同,荀子以“性恶论”作为自己思想的逻辑出发点。如果说,孟子主要发挥了孔子学说中“仁”的部分,那么,荀子则着重发展了孔子学说中“礼”的部分:如果说,孟子人学的重点在于儒家的“内圣之学”,那么,荀子人学的重点则在于儒家的“外王之道”。他们共同构成了儒家的“双峰”。从学术史来讲,荀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使儒家人学思想的实践性大为增强。在天人问题上,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作者认为,荀子之天人论,并不是要将人与天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其目的是为了使人在认清“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达到与客观外界的协调发展,“知天”是为了更好地“用天”。这一结论可以说抓住了荀子天人论的本质。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用外在的道德秩序来制约和规范人性中“恶”的成分,通过“化性起伪”的工夫,使人性得到彻底的改变。荀子于各家思想既有批判,亦有继承,是中国早期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
  
   作者认为,《大学》与《中庸》当成于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且非一人之作,而是多位儒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儒家人学思想原则,即“三纲领”、“八条目”。这两条思想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这种概括性的理论总结表现在纲领式的描述与表达上,这些描述和表达既体现了个体的行为准则,又是个体修为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还是进行治理国家的最一般准则。《中庸》的人学思想则以“内圣”之修养论为主要内容,阐述了“诚”在内圣之道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在理论上支持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修养论,而且从实践上给人的道德修为以指导。作为儒家人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易传》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圣人”、“君子”的解释和说明,对先秦儒家人学思想中理想人格作了总结与概括;二是在对人的价值的规定性上,把握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一根本特性,处处以自然之运动规律即天地之道,来解释和规范人道的各个方面。作者认为从这一方面讲,《易传》天人和谐思想并不侧重于研究天,而在于通过天来研究人、规范人、引导人的各种活动。这些论述无疑也是非常之中肯的。
  
   本书通过对中国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反思和评述,旨在对我国的人学思潮研究提供某种借鉴。全书资料丰富,推理论证严谨周密,是一部言之有物而又饶有兴趣的学术著作。
  
   ?《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王杰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0月版,2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