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通才中学生历史读本》序

2001-11-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王春瑜 我有话说

编这本给中学生看的历史读本,不禁使我想起青年时代的一些往事。1954年秋,我因病辍学,乡居寂寞,便回母校建湖初级中学代课近一年,教过多门课程,其中包括历史课。当时我才十七岁,刚开始上课时,面对的是与我基本上同龄的学生,实在有些胆怯。这并非我生性懦弱、怯场。在“二战”期间,我参加过儿童团,在区乡民大会上作为小学生代表上台演讲,还参加过演出,见生人从不发怵。而当我走上讲台时,就立刻感到自己修完了高中二年级课程,知识远远不够,而可供备课的参考资料,除了南京教师进修学院编的一本外,几乎找不到其它资料。学生想看历史课外的参考书籍,更是难上加难。一年后,我以社会青年的身份,考取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倍感欣慰的是,著名经学史专家、教育家周予同教授给我们上《中国历史文选》课。当时还没有统一的教材,由他亲自编讲义,发给我们。事实上,这本讲义差不多等于历史专业的辅助教材,不仅使我们从中了解了中国历史学发展的脉络,更提高了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也就是阅读古文的能力。
  
  岁月悠悠,如江河不舍昼夜。弹指间,四十六七年过去了?承蒙山西教育出版社不弃,邀我来编这本历史课外读本,前述往事,一直在我的脑际萦?。是的,现在每年出版的书有几亿册,真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历史学的书籍,连篇累牍,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姑且不论那些粗制滥造的“假冒伪劣”作品,即使正经八百的著述,能引起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恐怕打着灯笼火把,也难以找到几本。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弊端,这些年来,历史教育被严重削弱,很多青少年对历史知识的无知程度,已经到了令人惊诧的地步,又怎么可能有像样的历史读本问世?因此,编一本这样的书,确实很有必要。但是,怎么编?我想起了先师周予同先生的《中国历史文选》。他给我们上这门课时,不仅仅是说文解字,单纯地讲解古文,而是不断介绍中国史学的演变。这一点,对我现在来编这本书很有启迪。当然,五十年代的讲课也好,编教材也好,无论是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等,都不能不打上那个时期特定的烙印:左,简单化。就历史著作而论,无论是通史,还是专史,差不多都突出政治史,强调阶级斗争,后来更发展到以农民战争史为核心,把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历史,强行阉割了。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的有识之士,逐步在扭转被歪曲的历史学,重视了经济史、文化史、特别是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因此,我在编这本历史读本时,充分考虑到当前史学的最新进展。
  
  我把本书分成“政治篇”、“经济篇”、“军事篇”、“文化篇”。我希望中学生读了“政治篇”,脑海中对中国政治史有个简要的轮廓,特别是对皇权卵翼下的腐败、封建专制主义的危害有所了解;读了“经济篇”,尤其是如能读懂“食货志”,对古代的国计民生,也就大体上有了初步的印象;读了“军事篇”,对于历史上的开疆拓土、争夺地盘的战争,最终演变成改朝换代工具的农民战争,以及近代人民揭竿而起反侵略的斗争,有所了解;读了“文化篇”,在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余,能够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不知道我的目的能否实现?这就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了。
  
  编辑这样一本书,需要对中国历史有深厚的学养。尽管学术界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治史、读史的范围比较宽,但自知学力仍远远不够;兼之太忙,匆匆编出本书,未免诚惶诚恐。在编书过程中,参考了周予同老师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朱东润老师主编的《古文鉴赏辞典》。这两位母校德高望重、学术造诣颇为学林景仰的老前辈,已谢世多年,重读他们的著作,怎能不临风怀想?我还参考了多本时贤的相关著作,谨此深表谢意、敬意。
  
  鉴于本书的重要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这里,我愿向中学生朋友介绍我的经验之谈:阅读古文要有耐心,除了查工具书外,主要是多读,读多了,揣摩上下文的文义,也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我在童年时,家境贫寒,连一本小词典都没有。但是,我从读《三国演义》,到读《聊斋志异》,古文水平也就慢慢水涨船高了。我上了大学后,重点是读《史记》,并不感到阅读有多大困难。朋友,请记住这句老生常谈:有志者事竟成。干任何事业是这样,阅读古文,又何尝不是这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