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站在心灵的边缘

2002-10-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王 锦 我有话说

据有关资料,我国每年出版的新书品种有数万种之多,要读本好书真需要沙里淘金的耐力。
  
  我最近有运气读到了一本好书。于朋友处看到这本《心灵边缘》,我当即被它轻松俊朗的风格所吸引,它那方方正正的开本甚至让我想到了“围城”,人生的围城,心灵的围城。一口气读完,我仿佛也站到了自己心灵的边缘,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去审视、去绸缪:机会与选择、坚守与成功……诸多感想、感叹、意念相交织,一时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我脑海中不停地闪现着一个词汇:选择。人的一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对人生的稀缺资源的不断配置的过程,由其配置方式、方法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效益——成功或失败,幸福或不幸,或轰轰烈烈,或平如止水。这些稀缺资源包括时间、精力、情感,等等。尤其是时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满打满算,三万多天而已,而我们可做的、必做的事情却又是那么多,因此必须取舍、选择。站在人生的边缘,心灵的边缘,何去何从?
  
  当然,就一件事情来说,时间为我们提供的机会并不少,每个人都有一两次机缘可以抓住。可惜的是,机会来临之时,人们往往没有任何准备,常常是手慌脚乱地目睹机会冉冉飞去,空自激动的头眼发昏。《心灵边缘》一书所描述的上述情景,稍有些阅历的人,谁没有经历过?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这句话虽已被无数人咀嚼得很烂,但个中的滋味并没有随时光流逝。现在,决策学几乎成了一门公共学科,稍有些层次的人,都晓得“决策树”的涵义。我们的人生轨迹不就是一棵棵的决策树吗,人生最关键的那几步,就蕴涵在那一个个的决策点中。
  
  出生时,尽管各人的家庭环境、地域环境也有差别,但这并不成其为此之后人生迥异之最关键因素。直接导致人生巨大差异的,是各人面对同一事物或相近事物的不同选择、不同决策。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机会是均等的,对机会的把握不同,才是人生悲喜剧的总导演。
  
  就拿我自己来说,每当从繁华的都市回到老家的时候,我总会抽时间到离家不远陪伴我渡过了整个中学时代的附中门口徘徊,停下脚步,默默地站上一会儿。有时,我会抚摸着油漆得乌亮的铁栅栏门,望着笔直的一直通向校园深处的林荫道,少年时的欢笑与求知的苦读一起,潮水般地涌来。
  
  当年,我和我们一条街的十几个孩子一起,幸运地走进了这个大门。那时大门的颜色是灰色的,非常破败的灰色。我们的教室是一座足有五十年历史的二层灰砖楼,前廊上竖立着四根两人合抱不过来的绿色的木柱,油漆斑驳,很像四棵古老的白桦树。教室里的桌椅都很旧了,木地板上的红漆基本上找不见,露出可怜的木色,有些地方还翘了起来。我们的教室在二楼,走到我的座位必须经过一大块翘起的地板,每次我都要很小心地走过,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我不止一次地梦见自己“噗”地一声从那里掉了下去,腿脚身子在下边教室的天花板上吊着,胳膊和头在自己教室的地板上露着,同学们围着笑,却没有一个人去救我。
  
  初中时我们街上的十几个孩子都在一个班上,初二那年恢复了高考,老师、同学、家长都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紧接着,以分数为标准,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开始了一系列的选择。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加上少许的天份选择分数,然后再按自己的分数被学校、被社会所选择。我有幸踏入了大学的校门,而别的孩子回到了那条街上,开始了各自的谋生。
  
  出了校门以后的选择更是多种多样。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我们实现各自的价值,创造成功人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决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再是笔直的大道,人生的决策树枝杈纷呈。
  
  站在母校的大门外,我分明听到了一批又一批少年学子步出校门时或坚实或豪迈,或柔弱或果敢的脚步声。我分明看到了一支支从稚嫩到成熟的人生之笔在生活这个无比阔大的练习簿上画着形状相同却又绝不重合的决策树。
  
  二十年过去了,按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说法,“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二十年,不到一弹指的功夫,各人的境遇已经有了绝大的不同。有人成了家财近千万的大老板,有人安安稳稳地作着小职员,有人还在不断地构造着人生的图景,有的人却已经提前退休,百无聊赖地数着慢慢流逝的时间……造就这一切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选择。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像一张网,有的人织得紧密,收获颇多;有些人织得疏落,游戏人生,一无所获。结出这一张张生活之网的,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与决策。别说你别无选择,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被动选择。与其被动地选择,让别人、让社会去选择你,不如主动去选择合适的人生。也许你选择的结果并不能令自己满意,但你选择了,你主动作出了决策,你至少免去了不选择的遗憾与失落。
  
  在生存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好像每个人的沉浮荣辱都可以写成一部血泪史。大量职工下岗,操起卖小吃、擦皮鞋、收购酒瓶子的营生;昔日的科长跑到私营小厂当起了门卫;惨淡经营的商人积累起来的家业,在一次失误的扩张计划中血本无归;挣了一笔血汗钱的打工仔,被劫匪抢走了藏在内裤里的钱袋,靠要饭回到家,才发现老婆已经自力更生地跟人跑了……这些常常见诸报端荧屏的消息,经《心灵边缘》集中起来——复述,让心软者叹息,让强硬者沉默不语。如果这些苦难之一降诸你我自身,无疑是把我们推向了一个人生边缘,是陷于苦难不能自拔,还是迎难而上坚强奋起?《心灵边缘》告诉我们:既然没有永远的成功者,那就做一世的强者。过多回忆、述说自己的不幸,就有成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可能。何况,不论你有如何惊天地泣鬼神的苦难经历,放之于人世的汪洋,又算得了什么?
  
  处在社会巨大的网络制约中,循序成为社会构成与运行的经纬并在这些密如蛛网般的制约状态下生存、穿行,你就必须遵循起码的生存规则、发展规则、游戏规则。许多时候,面对人生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但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当初义无反顾地走上的阳光大道,一开始就是错的。比如一些人,耗尽心血在各自的领域里拼命劳作,指望播下的种子能结出硕果。但时运不济,天灾人祸隔三差五,总是与成功失之交臂。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辛勤耕耘半生的领地,三寸薄土之下,竟然是坚硬的岩石,用来堆放垃圾可能更合适。还有什么比半生心血付之东流更残酷的?
  
  当人们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就很容易堕入宿命。近几年,很多人开始研究《周易》,遇上心烦犹疑之事,往往会占上一卦。但是,正如《心灵边缘》中提醒我们的,不要太沉迷于其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爻辞与纷繁的时空联系,以及含义的“辩证”与模糊,几乎让那些所谓的预言都能应验。
  
  幸福不是财富、地位、名望的凝结,而是心灵的感觉。既然如此,任何人都可以享受这道盛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各人的尺度。站在心灵的边缘的选择是需要大智慧的,《心灵边缘》一书就时时闪耀着这种智慧。在越来越商业化的大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力已集中到了不多的几个方面,比如赚钱,比如网络,比如放纵。你在大街上高呼你的宣言书,不会有人理睬你,顶多以为炒股买彩票又整出了一个疯子。生活节奏的加快,逼得人们自顾不暇,既淡薄了友情,也疏远了对生活、对人生、对心灵的追问。
  
  只有经历过了心灵的历练,我们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道路上时,才能够无论在人生历程中遭到多大的挫折与打击,都不会半途而废。这就是我推荐《心灵边缘》的理由。心灵的梳理与沟通可以使我们受益无穷。
  
  (《心灵边缘》边缘漫画系列丛书之一种,鲁稚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1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