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学者散文

2002-10-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黄曼君 我有话说

《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二十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是一部超出我的期待的专著。
  
  我曾在《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的《绪论》中说,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在解决了“融合中外,统摄古今,以促进理论批评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这个问题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如何积累和建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系统”的问题。喻大翔的《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二十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在散文理论的建构和批评的应用方面,相当程度上做到了这两点:
  
  第一,创立了兼具现代化和民族化特质的散文文化学批评方法论。众所周知,中国在几千年文学历程中,散文创作较发达,系统理论的建构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使散文批评长期停留在印象式、即兴式,一直到二十世纪末,都没有成家成派的散文理论批评模式产生出来。大翔从学者群体立场构想的“散文批评文化学方法论”,事实上超越了特定的主体群体,而成为散文理论与批评的普遍法则。这个模式不只是散文的边缘研究或外部研究,它在广义“文化”和文学散文的规范之下,既有历史的、社会的、知识的等客观性研究;有创作群体心理的、性格的、价值观的等主观性研究;还有立足文本自身之语言的、意象的、结构的、题材的、笔法的等文体学研究。这种思维方式,既有西方现代科学分型的影响,更有中国传统里用一科、一家、一书包罗万有的精神遗传。
  
  更进一步,这个模式赖以存在的宇宙与人类,或简化、抽象而成的“三圈四维结构图”,其生成既建立在现代西方艺术批评的文化哲学方法论上;又融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心理内容,即以人文为立命之本,追求天人合一,既承续又开创的文化精髓;还有整个二十世纪的散文事实。书中对意象的重视,对价值取向与现代理性精神的挖掘等等,无不体现了作者合“纵”连“横”的胆识,以及在“学者散文文化学批评方法论”独特法则中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特质。可以说,这个批评模式只有在当代中国批评家手里才能得以建立,古人和非中华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大概是不能问津的。
  
  第二,设置了散文批评的术语、概念、范畴系统。一个民族的文学理论术语、概念、范畴系统,是在各体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构织而成。《用生命拥抱文化》一书的可贵之处,是将哲学背景、批评模式建筑在具有内在理论逻辑的一系列散文文体的特有术语、概念、范畴系统之上。且它们不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而是有一百年创作的文本与理论根据作支持。它们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既是群体的,又是私人的;既是个别的,又是系统的。应该说,在以往的理论视野里,我们的确还没有看到专门为散文精心设置的这么一套可分层、可操作的术语、概念与范畴。首先当然是与散文和学者散文有深刻精神默契的那一组,如从“自然生命圈”(宇宙)、“文化生命圈”(人类)再到“文本生命圈”(以文字符号为主的精神产品)的命名;在“时间”、“空间”中分蘖出来的“心间”;与知识分子、价值取向、文化生命等有关的概念“理性文化”、“感性文化”、“文化潮锋”、“文化潮锋意识”、“文化生命理想”等,构筑了大翔散文批评的哲学或文化哲学基础。其次是进入散文一般的一组,如对“散文”一简一繁且繁简共容的两个定义;“人境”、“事列”、“情场”与“意阵”散文四要素的确立及“文体要素解析法”;议论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之外,又推出别开生面的“兼类散文”一型;还有对于“游记”等亚型文体概念的革命性改造等,既通达合理又符合二十世纪的散文史实,为进入学者散文批评打开了类型学的理论通道。再次就是该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学者散文相关的术语、概念、范畴系列了。比如赋予“学者散文家”、“学者散文”新的内涵;为解析学者散文设计的散文文本四层分剖图,内含有“词指”、“象指”、“义指”、“心指”;“词列”、“句列”、“段列”、“篇列”,及“语词”、“语段”、“语块”、“语篇”等术语?一般散文批评也可使用?。还有大量散布在各章节中,用来阐释学者散文主体、历史、文本、风格等学术思想和体系构成的术语、概念、范畴等。如“个人为主体的审美散文观念体系”、“社会为主体的功利散文观念体系”;学者散文家文化人格的“一路渐进型”、“退而后进型”、“持守型”、“反抗型”、“扭曲型”、“放弃型”、“独立型”;二十世纪学者散文衍变的特殊规律“两级推进”;以及“文化三层面”;“一级意象”、“二级意象”、“三级意象”与“四级意象”;“主体陈说方式”及“交谈陈说”、“引导陈说”、“批判陈说”与“综合陈说”;“游学游记”、“人格游记”、“诗史游记”、“考据游记”等等。它们配合中外学术界几千年仍有生命力的概念与范畴,建构了《用生命拥抱文化》一书特有的术语系统,使二十世纪中华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研究,一下子走上了规范性、学术性和科学性的道路,第一次在学科内部改变了散文理论批评的失语状态。目前还不好说他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到底有多少可以走进散文与学者散文历史与未来的理论结构,但仅凭他的自省与自创、自洽与自系统(由于这个体系的开放性,当然还可以补充和发展出新的术语、概念与范畴),也有不可忽视的理论贡献。我们不无根据地说,中华文学理论批评中的散文学和学者散文学(乃至于非学者散文学),已经有了自己清晰的面貌。
  
  《用生命拥抱文化》还有种种的好处,比如“学者散文”这一主体文类学形态,经过从历史、群体、方法、内容、艺术、意象一直到文体的梳理与阐发,最终得到了理论的确立;全书各章各节有严密的论述逻辑(有意省略的除外),且每有所论,必有学术学理的历史依据,不打诳语,也决不冒领,注释详尽,所有立论均坚实可靠。还有作者在现代文化学、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文体学等学科知识上的积累与运用,也使这本书开阔而有深度。
  
  当然,缺点在我看来也难以避免。像学者散文家的思维方式,目前只在第一章有所涉及,而按论题的重要程度,完全可单立一章展开充分论证,而论题自身的理论空间也说明是大有可为的。
  
  (《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二十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喻大翔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2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