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书做成风光片

2003-04-07 00:00:00 来源:博览群书 晓 颐 我有话说

行者旅游所到之处都有留影,这已成为不是时尚的时尚。将他们所到之处的感悟言语和动感画面相配,付梓成书,翻看下来,语言是生动的,画面是鲜活的,光目穿行于其间,您就如同在欣赏一部风光大片了。
  
  画面一:黑马,游走在劳伦斯生命的风景线上。
  
  一位思乡情感至深的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劳伦斯的故乡——英国诺丁汉西北处伊斯特伍德镇的大街小巷行走、找寻,一句肺腑之言,撞击了我们的心扉。“人到中年,走遍世界的大都市,任何热闹之地再也无法让我激动,都比不上儿时手里捏着几分钱上‘我的’市中心买糖的那份儿狂喜和热切!可惜那条古街在现代化的金潮冲击与小城人低俗的审美操作下变得不伦不类。我失去了那么朴素美丽的故乡,但在诺丁汉的街上又找回了那种感觉。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爱这里,爱任何朴素洁净热闹的小城小街,那是我的乡恋。”
  
  凭着他的一唱三叹和真实的画面,书中反复出现的蒙太奇镜头般的切换,将房屋立体地剪接;变幻蜿蜒曲折的街道,还有那石头铺就的灰暗小径——您已踏上劳伦斯家乡的小路,您就在他家的房前屋后游荡,走着看着。参天的大树,宁静的小街,百年的小红楼窗棂雪白,一条有轨电车道上轻快地滑动着叮叮当当的电车,劳伦斯那遗世独立的母亲正在她整洁的家中忙碌,绿色原野上黑色井架旁晃动着父亲的身影……
  
  电影是跃动的,有眼所不及之处,而书呢,可以捧在手上反复地翻看那些赏心悦目的画面。进口的芬兰书纸印上许许多多的画面,色泽细腻,油画般的浓重,素描式的淡雅,图解着思乡的作者,作者的思乡。
  
  往事已经化为昨日的梦境,为什么那些百年前的普普通通的建筑,山花烂漫的坡地,以及水气迷濛的小河、晾晒衣物的小院还会在书中反复出现,因为它们都是百年的遗存,百年后景色依旧的故乡。我一再被作者称为注定不朽的劳伦斯的那段名言感动:“如果你再到那边去,就去看看伊斯特伍德吧,我在那里出生,长到二十一岁。去看看沃克街,站在第三座房子前向左边远眺克里契,向前方展望安德伍德,向右手遥望安斯里山。我在那座房子里从六岁住到十八岁,走遍天下,对那片风景最是了如指掌……那是我心灵的故乡。”
  
  画面二:感受天堂。
  
  “自游人”踏遍青山人未老,“私奔”万水千山只等闲。(借毛泽东诗)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只关风与月。(借欧阳修词)
  
  如能真实地描述那美景,真就是在感受天堂。游美景、读美景、写美景,能写是最高境界。黄橙写美景,写风土人情,写历史典故,写美味佳肴,写得很有趣,写出了“私奔”者的痴,写出了“私奔”者的情,也写出了“私奔”者的狂。
  
  虽然他也算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因为他敢“一意孤行”于万水千山,但骨子里总是有点儿婆婆妈妈的,凯旋后他非得把一个个的景点连吃带玩的事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他甚至周到得每篇游记都配有“旅行指南”。“情种高老庄”那篇文章里,猪八戒的故事还写了好几百字呢。再配上一幅幅极其到位的照片,美得就有些惊心动魄。
  
  文字可以写得壮美,如写黄龙沟的五彩池,如写济州岛的海滩,如写北疆秋季的马背生涯,如写胡杨树、汉长城。文章还能写得细腻,如写从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女儿家流传下来的葱汤,如写长汀的皱纱肉与炸雪薯的奥秘。而且,他居然把韩国的泡菜写得那么绚丽,那么全面,那么系统,那么诱人。我想以“精神会餐”的境界对付都不行,只好备下一点儿零食,边看边吃。
  
  他游览了那么名胜古迹,其中不乏佛教圣地,清真古寺,可他依然有那么多的俏皮话。比如,他写在黄山上拍照日出,“持机稍候”时,还得加上一句“这句话听起来耳熟,马上想到是电信局小姐常说的”的自我调侃,但有一点,他的俏皮话只是埋伏在字里行间,机智、幽默、滑稽,出其不意地令您忍俊不禁,而且在反复阅读,经常体味之后,依然令人发笑。
  
  画面三:你为书中勇敢的登山家的故事落泪了吗?
  
  如果没有,你可能没好好地读《危险的脚步》这本书。如此质朴的语言,描写了那些迈着极其危险的脚步登山的壮士,看后很想哭,为了那“当人与高山相遇”的惊心动魄。出书后,作者颇为遗憾地告诉我们,没有把“慢慢地,陪着天地走,慢慢地,懂得生命的意义”这句话印在扉页上。
  
  作者王灏铮的语言太质朴了,质朴到使你毫无准备地潸然泪下: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事,虽然登山家李致新和王勇峰从事的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向极限挑线,攀登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但是也会有委屈——这种常人皆有的情感。那是1988年,当年轻的登山家李致新在完成了登上珠峰壮举下撤时,大本营命令他,用头灯为日本登山队员照明,那是海拔8830米的高度,大风雪的黑夜里,当他重新穿上冰冷透湿的鞋袜,钻出帐篷,孤独地站立在冰天雪地中,心在哭泣,冷得像一个冰块,觉得没人理解他的累,他的冷,他的冻伤是多么的痛……
  
  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完成了人类登上珠峰顶峰的壮举时,有一位甘当人梯还留下一瓶氧气的英雄。虽然他为了三位队友没有登上峰顶,但人们不应忘记他,他一直默默无闻,生活拮据。近年,才有媒体想起了他,采访了他——刘连满,他总是说,没有登上珠峰是我一生的遗憾……作者也没忘记他,她对我们说,虽然这是一段旧事,可一定要重提。
  
  时下人们常用“酷”这个词形容令人叫绝的事物,我看这本登山的“悟语”最“酷”了。一百多幅图片的取景绝对不能低于海拔7000米以下,何况是从七大洲最高峰上拍下来的,当人们为2002年8月北大山鹰社的五名大学生在山难中牺牲而扼腕叹息时,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以及壮丽的图片中,人们还是看到了残酷,以及面对残酷的审慎态度和战胜残酷的英雄气概,还有大丈夫的人间真情……
  
  更何况,完成这一全记录的是一位曾追随登山家们攀登过乞力马扎罗山峰的侠骨柔肠的女记者呢?
  
  画面四:一种充满了淡绿色的风雅。
  
  走南闯北的人,相信如果有些收获,谁不能写上两篇?不过看了这本带着古色古香韵味,又配上百余幅一看就是现代摄影技术杰作的书,心气就不那么高了。正如汪曾祺先生对作者撰写游记的评价:“约而能深,博而不腐。”
  
  文章精密得让人挑不出“刺”来,还能满满地占据人心。这就是漫游者的山水心语。如写“古隆中”这一篇,从“卧龙冈一片茂绿”,写到武侯祠“不淡的朴野气”,最后落在“逢秋,抱膝亭孤耸菏池上,叶影映于水光,浮荡清穆之气,为古景添翠”。虽然寥寥数语,细细品味,意寓隽永,何况,翻过页来,还有一幅鲜绿满目的大跨页图片相配呢!
  
  作者马力人老实巴交的,寡言少语,但写游记还真是高手,而且早有名气。这回,又“南北行吟”了一把。对此,有人不服气,想说一句:谁不会写呀!可几十篇文章看过去,就真成了“英雄气短”,甘拜下风了。
  
  “给成行者行游之指南,给未成行者心游之享受。”四部风光大片,太有看头了。
  
  (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行者悟语图文丛书”现在已出版四种:《心灵的故乡——游走在劳伦斯生命的风景线上》、《危险的脚步——中国登山家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纪实》、《私奔万水千山——一个自游人的独白》、《南北行吟——漫游者的山水心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