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火月亮

2003-05-07 11:47:00 来源:博览群书 宋 逖(诗人) 我有话说

茨维塔耶娃曾对阿赫玛托娃说:“乡下的圣母像像我。”在大清洗的年代里,她祈祷让阿赫玛托娃活下去,在致后者的信中说:“请立即回复,请把地址抄在墙上,以免丢了。”但是,茨维塔耶娃没有写在信里的事是,在那“等待尖刀已经太久了”的日子里,在那共青团学校的合唱队偶尔飘出的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的犹疑中(这肯定是幻觉,当茨维塔耶娃的信札在厨娘和哈姆雷特的怒火回廊中传递,当她无法回到童年无数次光顾的旧唱片店或外省令“一场大雪褪色”的墓地公园——这肯定是幻觉。值得一提的是?这同样也是“折磨”过约瑟夫·斯大林的幻觉,甚至在后者死的时刻唱机上放的还是那张莫扎特的唱片),茨维塔耶娃没有告诉阿赫玛托娃的是——在秘密的“互相鼓励”中,在茨氏低声地朗诵阿赫玛托娃的诗句时,在她的肩胛上出现了秘密的鞭笞痕印。许多年过后,这些诗歌的回声同样出现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中——《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六首——作品143号,为女低音和钢琴作》。这来自集权主义的诗歌的“秘密鞭痕”出现在女诗人的肩胛上,从未被人所知。所以,茨维塔耶娃才告诉被喻为“俄国诗歌的月亮”的阿赫玛托娃说:“乡下的圣母像像我……”而据说后者在卖掉一尊东正教的小圣像时也在幻觉中听到茨维塔耶娃在为自己朗诵诗句,她最后的诗句——“我为六个人准备了餐具,却把第七个忘了”。
  
  是谁未能来赴宴,而邀约却早已发出。茨维塔耶娃要求阿赫玛托娃——在某种程度上是缪斯的化身,把诗歌当做一种地址抄在墙上,“以免丢了”。在那诗歌成为一种禁忌的年代,诗歌,就是墙上的“火月亮”,使苏维埃的首都充盈了异教的气息。肩胛上出现秘密鞭痕的“乡下的圣母”是隐匿不为人知的,这意味着茨维塔耶娃做好了准备——荆冠已经被戴上,这是命中注定的诗人的命运!
  
  茨维塔耶娃曾问在女人的披肩下面有什么?这个掩盖肩胛鞭痕的女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曾谋求在即将开设的作协食堂中得到一份洗碗工的工作,但这一申请遭到了作协的拒绝。茨维塔耶娃并没有把最后的“地址”抄在墙上,但她头戴的流血的荆冠却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变为炽燃的“火月亮”,——诗神的地址并没有丢,因为她“等待尖刀已经太久了”,因为早在多年以前她就曾说过“天空之上是我的葬礼”。
  
  在茨维塔耶娃的散文和回忆录中,存在着一种来自界限那边的“语法的酒”。唯有在阅读茨维塔耶娃和曼杰斯塔姆的散文时可以令我出现更多的幻觉,诚如我在读书札记中所写的:“抛物线结冰了,但星星们却从未入睡。”在散文的世界中,茨维塔耶娃的大教堂仍在“缓慢地生长”。茨维塔耶娃曾说没有“用于写作的桌子”,她的一些信就是在火车上写的。对于茨氏而言,散文相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是一种“减速”和休息,然而在茨氏的书信里却存在着和她的诗歌创作同样的加速度——也就是同样令女诗人的肩胛烙现鞭痕的“流亡的语速”。那是写在墙上的,要求惟一的读者是诗人本人的命运女神的禁忌。伊凡·戈尔曾将诗歌比喻为“第七朵玫瑰”,那在此之后的不可能的“诠释”,使禁忌的克星成为可能:另一个例子是,最神秘的德语大诗人保罗·策兰的诗作为一种“逼迫之光”全部(?)出版后,他的书信、日记作为“一种禁忌”要等到2020年才能出版。或许,我猜想,当我阅读《茨维塔耶娃文集》中译成汉语长达447页的书信集时,那里面藏着什么样的“禁忌的克星”,流血的桂冠仍在,死者仍在开往边境的车上,你也仍旧年轻仿佛能回到童年——在茨维塔耶娃的书信中,命运女神有意命令你“忽略”掉的文字是什么?在那里也如同在茨氏晚期的诗歌里,甚至有时连诗人自己也认不出那戴着面纱向自己走回的女子是谁。诗歌的最后一句将永不被“许可”完成,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断头台——“抛物线结冰了,但星星们却从未入睡”。在茨维塔耶娃的信里,也有这样一种面向不可能的“未来”的警觉的听力。这一切和她的诗歌一样,女诗人用披肩隐蔽着在自己肩胛上出现的秘密的鞭痕——但是时候认出她了,是时候让她的诗歌在天上走回我们,是时候把我们的“住址”也抄写到墙上去。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听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的《临终七言》,茨维塔耶娃的形象却从音乐中不时浮现,宛如走过冥河的天使,我从中听出了一种未来主义的恐怖。茨维塔耶娃的书信正是她自己的“临终七言”。我想,作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古拜杜丽娜那充满流亡的乡愁的眼神在精神上也更契合茨氏的诗歌。或许,诗神作为一位复仇者已经回来了——请将住址抄在墙上——从命运之神手上取回诗歌之火的人必将经历忘川。读一读这一段吧:“我歌唱,伴随着丝绸破裂的声音……”在茨维塔耶娃的晚期诗歌最重要的甚或是在她的书信中,我始终能明晰地感受到这作为“临终七言”般的“丝绸破裂的声音”。这种诗学意义上的(非宗教意义上)使茨维塔耶娃将那从“乡下取回的小圣像”变幻作了炽烈在天空上燃烧的“火月亮”。(比较一下被视为俄国诗歌“月亮”的阿赫玛托娃吧,她的写于大恐怖时期的代表作《安魂曲》——从哪一种意义上而言,阿赫玛托娃这位诗歌的“活下来的姊妹”,是为茨维塔耶娃这位自杀者而写的,在茨氏身后还有成千上万的死者。阿赫玛托娃的“安魂”在何种程度上带领茨氏涉过忘川,走向另一个国度里诗歌的祭坛和十字架,而仰望乡愁浩大的天空之上,火月亮仍在炽猛地燃烧——我歌唱,伴随着丝绸破裂的声音。)
  
  而许多年后,俄罗斯女作曲家古拜杜丽娜用巴扬(Bayan)手风琴、大提琴和小提琴“再现”了茨维塔耶娃和诗歌的姊妹们涉过冥河的历程。这称作《EVEN WORD》或者《CONCERTO FOR VIOLA AND ORCHESTRA》,后者这首题献给YURI BASHMET(巴什麦特)的作品题目就叫《冥河》。只是古拜杜丽娜将茨维塔耶娃的“火月亮”变成了意识流深处的“回不来的复仇女神之船”,黑暗空旷如冥河的无名之地。所以,在聆听古拜杜丽娜的音乐时,我宁愿将之视为是对我热爱的茨维塔耶娃的纪念,在我的幻觉中,我们的诗歌姊妹终于能从那边回来了,她仍头戴流血的桂冠,肩胛上的鞭痕冷如新月……她代替我们将我们的名字写在“那一边”的墙上……只是,我们尚未作好准备,一如茨氏生前的预知……“我把六个人的餐具摆上桌,却忘了第七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