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中国通史选读)纲要》的一点体会

2003-07-07 13:58:00 来源:博览群书 稠林东  我有话说

自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编纂“中国通史”的问题后,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中国史学家纷纷致力于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纂,先后出版了一批“中国通史”著作。它们的历史观点、内容详略、编纂形式各有不同,但确有一些中国通史著作具有鲜明的特色,至今仍有参考价值。霄海宗先生编纂的(中国通史选读),即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选读》是雷海宗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通史课时编写的讲义,共7册43章769节930页,是为清华大学铅印稿,极少数的大学图书馆尚有收藏。正如王敦书教授在《伯伦史学集·前言》中所概括的:“每节皆为史料,在每一章(无子目之章)和每个子目后都有说明,从史前时代直到溥仪退位,体系完整,系统反映了雷海宗对中国通史方方面面的观点和研究心得。”王敦书教授在编辑《伯伦史学集》时略去史料方面的内容,而将每册目录和每章的说明编次成卷,定名为《{中国通史选读)纲要》收入文集,使读者大致可以窥见这部中国通史讲义的风貌。
  
  我讲一点阅读后的粗浅认识,重点是他在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撰方面的成就。
  
  一、一部有鲜明特点的中国通史讲义
  
  这部《中国通史选读》的特点是:以目录显示纲领,以解说阐明要旨,以史料为主要内容。
  雷海宗先生在32岁时编纂起来的这部讲义,充分表明了他的勤奋、博学和才华。今天看来,他的历史观点和对中国历史的一些评说,我们可以表示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但是这部讲义在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位置和参考价值。尤其在今天,在史料受到忽略的情况下,这种以选编史料为主要阅读内容而辅以简要说明的形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二、贯穿历史进程和思想发展的两条线索
  
  这部讲义,在历史进程方面,主要讲了史前时期、封建时期和专制时期(其间交叉着萌芽状态、过渡状态、分化状态),脉络十分清晰。其历史分期问题,自成一说,反映了历史之连续性的演进过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讲述历史运动过程时,十分关注思想运动的面貌和特点,如讲义对殷周时期“天下一家”观念的分析时指出:
  
  成汤以后三百年间的情形仍甚混沌。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以后,王朝的地位才渐渐稳固。殷对一部分的部落,多少有点支配的能力。西方最强的周在名义上也承认殷王为天子。此时似乎没有成周式的封建制度;但部落间已有一种与封建制相近的比较精密的组织。天下一家的观念,此时大概已很普遍;名义上的共主就是这个观念的象征b(《伯伦史学集》页404,以下只注页码)
  
  上述看法,反映了他对中国历史上“天下一家”思想之古老传统的理解。此外,他对周人的宇宙观和神祗神话的分析,对春秋时代思想的分析,对战国诸子的总的评价,对秦汉宗教和秦汉思想的分析,对东汉末世和魏晋时期的人生观的分析,对唐诗中的哲学的见解,对宋代理学和书院的重视,对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评价等等,都显示出作者对思想领域的重视。这种重视显示出两个特点,一是内容上有分量,二是作整体上把握,而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三、贵在通识与自得
  
  学术贵在通识,贵在自得,治史亦如此。雷海宗先生的这部讲义,具有这方面的品格。对这部讲义,不论后人如何评价,它是自成一家的。如作者在评价《天下篇》、《非子十二子篇》、《显学篇》时指出:
  
  战国时代政治社会的酝酿,与文化发展的成熟,使思想界放出空前绝后的异彩。下引三段是当时传下的三篇哲学史,代表三种不同的态度。《天下篇》是对当代各派思想的一个扼要的叙述与同情的批评。《非子十二子篇》是一种叙述不清的武断批评。《显学篇》站在国家的立场,专事批评势力最大的儒、墨二家,附带的也表示出地位重要的法家思想的轮廓。(418~419页)
  
  又如,他在概括门阀特点时指出:
  
  自三国时代立了九品中正的制度(见前第392节),富贵贫贱的分别渐渐形成望族寒门的阶级。乱世的流浪人多投身到富贵之家以求保护(见前第455节),阶级的分别因而愈发显著。到南北朝时代门阀的制度可说完全成立。门阀的一种表现就是士庶不通婚姻;并且不只南朝如此,北朝也有同样的制度(第479节)。第二种表现就是望族的谱学发达(第480第481节),。第三种表现就是风水的信仰大盛(第482节),这可说是保障士族永为士族的方法。第四种表现就是士族阶级中“谀墓文”的时髦(笫483第484节)。(页454)
  
  上述评价鲜明地显示了作者的独立见解。又如他对孔子的评价、对理学和书院关系的认识、对明朝晚期内外矛盾的分析、对鸦片战争的论断等等,莫不如此,有些见解 至今仍有学术上的参考价值。
  
  四、史料的魅力及启示
  
  这部讲义以史料为主,这是它的基本 特点。但它并不是史料长编,也不是史料汇 编,全书有目录作统率,有说明阐述要义, 从而使所有的史料都有明确的定位和具体 的文献价值,同时,这也使目录有所依凭, 说明有所根据,全书浑然一体,而尤其是诸 多史料都显示出自身的生命力和作为反映 中国历史基本面貌的魅力。从王敦书教授 所选录的第3册第22章子目(二)“儒教之 成立——素王”之第331节“辑《纬书》及其 他传说”,列举有关孔子史料和第6册第 36章“宋元理学”之第626-633节所选的 有关史料来看,足以表明这部讲义以史料 为基础的特点和优点。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释通》篇中, 称杜佑《通典》是“以典故为纪纲”。称裴瀵 《大和通选》是“以词章存文献”。我们是否 可以认为,雷海宗先生的《中国通史选读》 是“以文献明通史”。二十世纪的百年之中, 有许多中国通史著作面世,各有其优长。我 以为,雷海宗先生的《中国通史选读》这部 讲义,在编纂形式上,今天仍然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