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太虚片云 不粘不滞

2003-07-07 00:00:00 来源:博览群书 王竞芬 我有话说

中国艺术理论如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韵味无穷却让人难以捉摸。读朱良志先生的近作《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就给人这种兴味悠然,意犹未尽之感。
  
  中国传统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空谷幽兰,暗香浮动,氤氲流荡,难以把捉,它需要人去体验,去把玩;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也是如此,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表面上看,它没有系统的理论构架,没有严密的逻辑推演,大多是诗晶画跋、园艺书议,随意零散,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初学中国艺术和艺术理论时往往有茫无头绪、无从着手的感觉。有的人就借鉴西方的理论,搬用西方的概念名词,套用西方的理论构架,企图把这些片言只语,零散篇章梳理整合成一套系统的艺术理论,架构一个逻辑严密的庞大的理论体系,结果往往是徒耗心力,却把原本鲜活的理论变得枯燥、干巴、别扭。而像宗白华、钱钟书这样的大家深得其中三昧,所以《管锥篇》旁征博引,却不做高头讲章式的理论推演;《艺境》慧心剔发,写得空灵通透。因为他们知道中国艺术理论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艺术实践之中,有着丰润的根系,是鲜活的理论,有自己的气脉,表面上零散,其实是一气贯通、一脉相传的。如果强行把它剥离肢解出来,就是割断其气脉,伤害其生命。本书作者也深知此理,到鲜活的艺术实践中寻找中国艺术理论的“歇脚处”。虽然谈艺术理论,却是诗词书画、园林建筑、琴啸歌舞,信手拈来,一一把玩,引用前人诗晶画跋、园艺书议,也是浅斟慢酌、玩味晶鉴。
  
  如本书第二讲《看舞》讲动静问题,作者以鉴赏南宋词人的一首《念奴娇》导人,开篇以舞的序曲,让人欣赏舞的清影,体会舞的节奏,然后点出舞是中国艺术的精魂,其中蕴涵着动静相参的艺术思想。接下来分四点讲述这个问题:静中求飞、飞中求挫、常中求醉、断中求活。每一点都以大量的艺术实践印证,并引用前人的书画题跋辅佐说明,重在把玩鉴赏。看此书,你会随着作者的引导,在欣赏中体会,在感受中领悟,浸染在艺术的香气中,沉醉不知归路。
  
  中国哲学、中国艺术和中国人的人生三者相通相融、密不可分。故本书作者在说艺术思想时并不拘泥于艺术,而是深入到其哲学的根源,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享受哲学,感悟人生;玄妙的哲理在艺术的体悟中与深切的人生感受紧密契合。
  
  如第九讲谈艺术的妙悟,作者并没有拘泥于艺术,却独辟蹊径,从佛禅说起。开篇以佛典禅语引题,说明禅悟和艺术中妙悟的关系。接着分为五点讲述这个问题汐阳吾西、舍筏登岸、吾无隐尔、桃花灿烂、平常即道。几乎通篇都是谈禅,但读后你会感觉作者虽在谈禅却是论艺,论人生,禅与艺术与人生处在似与不似、不即不离的状态之中。夕阳吾西,作者拈取的是宋诗人黄庭坚“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归来坐虚室,夕阳在吾西”的最后一句,意在论述妙悟的直接性。作者花大量笔墨写现代人在媒介中的生存状态,深切地感受到现代人越来越疏离自然、疏离自我,对媒介的依赖使现代人越来越缺少感悟、缺少体验、缺少原创,透露出作者为现代人深切的担忧。平常即道,作者虽然是在论述妙悟的平常,拈取禅宗的事例,却在享受禅宗哲学的精粹的同时告诉读者人生的智慧:“一种子怀,就是禅心”、“平常心,是无言之心、无是非之心、无念之心,是以自己智慧的光芒来照耀世界的心,是自己的本然心”。
  
  作者谈传统哲学、传统艺术,充满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生的人文关怀。读此书,你会在玩味理论的过程中享受道禅哲学的玄妙精微,在把玩艺术中感悟到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智慧,在品味语言中体会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如孤云轻烟,玄妙的体悟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舒卷;似笔尖墨痕,人生的感受在艺术的画卷中随意点染。
  
  本书共十讲,涉及中国艺术理论的十个重要问题:形神、动静、含蓄、以小见大、大巧若拙、虚实、荒寒、和谐、妙悟、写意;都是很抽象很玄妙的概念;作者拈取十个具体的意象名之:听香、看舞、曲径、微花、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化无形为有形,寓抽象于具体。每讲都相应地附有大量精美的摄影图片和书画作品,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让读者去听、去看、去闻、去想、去感受。从而借助意象的象征,形象的表达,获得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玄妙理论的体悟。在把玩赏鉴中作者注重把握中国艺术的气脉,采撷艺术的生香活态,感受艺术的生机流荡,力图保持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鲜活形态。
  
  如第五讲谈大巧若拙,分四点论述:散木、老境、苔痕、古迹,一实一虚、虚实结合。散木从赏鉴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人手,引出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周易卦象的阐释、北宋学界关于枯朽中有无生意的讨论、艺术家对枯朽的偏爱,从而发现枯朽之中有生机、有生理,蕴藏着蓬勃的生意,挖掘出中国艺术活泼泼的生命精神。
  
  关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作者以前已有专著探讨这个问题。而此书把这个艰深的理论问题与艺术鉴赏实践结合起来,让读者在艺术的活态中嗅出艺术生命的真谛。
  
  本书语言形象感性,活泼跳跃,虽然是理论讲座,却似乎在写散文,以诗人的情怀、散文的笔调精心营造着艺术的氛围,让人在诗情画意中领略理论的精粹。如第二讲写《荷韵》“悠然的享受,如同舞者从容的旋转,翠绿的叶子洒着一串串珠圆玉润的水滴,在飞离、飞离,嫣然摇动所涌起的冷香逸韵飞向了诗心笔底”,完全可以当成散文来读。妙笔生花,文采斐然,这是作者一贯的文风,但在此书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有文采固然好,但如果只是展示文采,辞藻丰赡却无筋骨,以辞害理,却是腻和粘了。可贵的是本书虽然文采飞扬,但却空灵通透,清新自然。如“你看那白墙黑瓦,在青山绿水中,勾出淡淡的素影,汀渚若隐若现的白沙裹着绿色,一痕远山的淡影戏着烟云,泉水的滑落、细径的绵延……纯净中透着活泼,空茫中藏着幽深,而且单纯中透出无所不在的繁复。”语盲清丽,意境空灵,如太虚片云,不粘不滞。
  
  作者系性情中人,感慨颇多。个别地方激愤的语言和追求平和的心境矛盾,用语也不够含蓄,与全书氛围不太相融。借用王国维的评语,此书属于“有我”之境,作者移情于书中,读之感觉作者不时跳出来,他在把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高喊“我深爱这样的境界”。
  
  读后散记,几点感受,聊以与大家共享,禅宗有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书之好坏,惟有亲自晶读才知。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朱良志著,安徽教育出版杜2003年5月版,2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