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译本举谬

2003-10-07 14:32:00 来源:博览群书 雷 颐 我有话说

无论是否赞成其观点,大都不否认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最重要的思想性著作之一。此书中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面世,对我国学术、思想界自然大有意义。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中文本却译得颇为粗糙,错谬不少,仅举如下数例:
  
  中文本第6页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保罗的代言人,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中的主人公年轻士兵解释说:‘对我们这些18岁的小伙子来说,(学校老师)理应是使我们走向成熟世界,即工作、责任、文化和进步直至未来的世界的中介人和向导……但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死亡粉碎了我们的信念。’他引用美国青年在越战中的话说:‘我们这一代人比我们的上一代更值得信任。’”
  
  《西线无战事》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小说,怎么可能引用40年后六十年代美国青年在越战中的话呢?英文为:
  
  As Paul? the young soldier hero of Erich Maria Remarqe’s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explains? “For us lads of eighteen [our teachers at school] ought to have been mediators and guides to the world of maturity? the work? of duty? of culture? of progress-to the future … but the first death we saw shattered this belief.” In words echoed that by young Americans during the Vietnam W
  ar? he concluded that“our generation was more to be trusted than theirs.”(英文本第5页)
  
  其实这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们这一代人比我们的上一代更值得信任”这句话,后来引起了美国青年在越战时期的共鸣。而且,那个年轻的士兵就是指“保罗”,而不是保罗的“代言人”,“the young soldier hero of Erich Maria Remarqe’s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是插入语,说明保罗的身份。这句话应译为:“正像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中年轻的英雄士兵保罗所解释的那样:‘对我们这些18岁的小伙子来说,(学校老师)理应是使我们走向成熟世界,即工作、责任、文化和进步直至未来的世界的中介人和向导……但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死亡粉碎了我们的信念。’他的结论‘我们这一代人比我们的上一代更值得信任’这句话引起了越战时期美国青年的强烈共鸣。”
  
  “确实,这里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编写的古比雪夫(苏联城市)九年级学生教科书的几篇课文:‘1981年,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文化繁荣……’” (中文本第27页)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还是沙皇统治,此时能编写有关共产主义的教科书,实在不可思议。英文为:
  
  All right? then? here are some excerpts from a Kuybyshev ninth-grader? written as recently as the 1960s … (英文本第23页)
  
  作者将1960s译作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市场导向的专制主义制度在许多方面与北美和西欧的发达民主国家相比其经济政策更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完全以失去高经济增长为目标,不关注收入再分配和社会正义。”(中文本第140页)
  这种“市场导向的专制主义制度”既“以失去高经济增长为目标”又“不关注收入再分配和社会正义”,明显错误。英文为:
  Market-oriented authoritarian regimes are in many ways more statist in their economic policies than the developed democracies of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But this statism is single-mindedly directed toward promoting high economic growth rather than to goals like redistribution and social justice. (英文本第124页)
  
  其意思是说这种制度“完全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不关注诸如再分配和社会正义等目标”。而且,译者将statist和 statism译作“稳定性”不知根据何在。笔者查阅几部字典,statist的解释都是:“主张中央集权下经济统制的人”、“主张中央集权下经济统治的”;statism的解释都是:“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治”。均未见列有“稳定性”一义。
  
  此段应译为:“与北美和西欧发达民主国家相比,市场导向专制政权的经济政策在许多方面更主张中央集权的经济统制。但是这种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制完全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不关注诸如再分配和社会正义等目标。”
  
  “第一,我们可以观察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看看是否存在一个能显示出某个社会形态优于另一个社会砸碎的历史模式。”(中文本第154页)
  
  什么是“社会砸碎的历史模式”?令人莫名其妙。原文为:
  
  In the first? we would observe the actual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 see whether there is a demonstrable pattern to history that indicates the superiority of one particular form of society. (英文本第136页)
  
  此句应译为:“首先,我们将观察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看看是否存在一种可以被证实的历史模式,表明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优越性。”
  
  “黑格尔及其继承者伊曼纽尔·康德意识到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对人类自由选择能力的威胁。”(中文本第171页)
  
  康德是黑格尔的继承者?肯定是错译。英文为:
  
  Hegel and his predecessor Immanuel Kant were aware of the threat that the materialistic foundations of modern natural science posed to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free choice. (英文本第151页)
  
  “predecessor”明明是“前辈”、“前任”,却被错译成意思完全相反的“继承者”。
  
  “洛克没有对霍布斯在道德上颂扬获得认可的欲望但诋毁自我保存的本能的观点提出异议。霍布斯认为,前者必须让位于后者,因为后者是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其他一切权利都是从它派生出来的。”(中文本第180页)
  
  这两句话明显自相矛盾:第一句话说霍布斯“在道德上颂扬认可的欲望”“诋毁自我保存的本能”,第二句话又说霍布斯认为“前者必须让位于后者”。英文为:
  
  Locke would not quarrel with Hobbes’s relative evaluation of the moral merits recognition versus self-preservation? the former had to be sacrificed to the latter? which was the fundamental right of nature from which all other rights are derived. (英文本第158页)
  
  此句应译为:“在获得认可的道德价值和自我生存之间的比较、评估问题上,洛克与霍布斯并无争论:前者必须为后者牺牲,因为后者是基本的自然权利,其他一切权利皆源于此。”
  
  “用一位俄罗斯议会捍卫者的话来说,苏联1991年8月的未遂政变策划者承认:如果认为俄罗斯人民会愿意‘拿自由与一根香肠交换’,那就大错特错了。”(中文本第202页)
  
  苏联1991年8月的未遂政变策划者最终也认为“自由”重于“香肠”?使人不无疑虑。这句话的英文为:
  
  The would-be coup makers of August 1991 deceived themselves that the Russian people would trade “their freedom for a piece of sausage?” in the words of one of the defenders of the Russian parliament. (英文本第177页)
  
  此句应译为:“用一位俄罗斯议会捍卫者的话来说,苏联1991年8月未遂政变的策划者们自我欺骗地认为俄罗斯人民会愿意‘拿他们的自由换一根香肠’。”
  
  “最成功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几乎不存在‘把人引入禁欲生活并把劳动本身视为被拯救’而自愿早死的这种从根本上讲非理性的‘前现代’‘工作精神’,因此达到了顶峰。”(中文本第261页)
  
  这一段讲的是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只要对韦伯思想略有了解,就知道他认为正是新教伦理中的禁欲主张和工作伦理导致资本主义的成功,而不可能认为“由于几乎不存在”这种新教伦理才使那些社会达到顶峰。此句肯定译错。英文为:
  
  The most successful capitalist societies have risen to the top because they happen to have a fundamentally irrational and “pre-modern ” work ethic? which induces people to live ascetically and drive themselves to an early death because work itself is held to be redeeming. (英文本第229页)
  
  此句应译为:“最成功的资本主义社会,正是由于偶然具有一种本质上非理性和‘前现代’的工作伦理而达到顶点,这种工作伦理诱使人们过一种禁欲的生活,并使他们因把工作本身视为得救而过早死亡。”
  
  中文本还有不少词汇和人名的翻译都不够准确,使人难以理解。如将黑格尔哲学中已有定译的“异化”(alienation)译作“分离”(第73页);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 of Right)译作“公理的哲学”(第227页);将马克斯·韦伯理论中的“奇里马斯”或“超凡魅力”(charismatic)译作“神赋人权”(第130页);将德国唯心主义(idealism)译作“德国理想主义”(第171页);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译作“索克拉蒂斯”(第54页)。更容易引人误会的是,译者将“极权主义”或曰“全能主义”(totalitarianism)全部译作“专制主义”,由于despotism和authoritarian也被译作“专制”或“专制主义”
  ,于是福山在此书中反复强调、分析有本质区别的“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这两个不同概念被混为一谈,结果读者如堕五里雾中,不明所以。
  
  现在外国学术、思想著作的译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对中外学术、思想交流无疑大有裨益。但如果翻译得错误百出,则会造成严重误解,产生混乱。重要的学术、思想著作的翻译,更要认真慎重。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弗兰西斯·福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