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扇窥见野生世界的窗口

2003-11-07 00:00:00 来源:博览群书 郭 耕 我有话说

1978年,我曾作为中国猴饲养专家,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动物园工作。初到国外,大惊小怪,记得,见到人家书店的动物书,真多、真细,细到某一种动物的书就有好几种。你想要了解黑猩猩吗,那有关黑猩猩行为的、生理的、语言的、野外生态的、与人的关系的……都摆在那儿,挑吧,简直应有尽有。当时,我国的动物书不能说没有,但一般限于综合的,很难满足专业及爱好者进一步了解的需求。比如,我特别想找到有关世界灵长类的书,可惜,根本没有。于是,我便暗下毒誓:既然没有,我就写它一本!这才破费不少外汇,狂购了一堆参考书,不远万里地带回国,终于自编、自译、自画、又自费地完成了我的处女作《世界猿猴一览》。
  
  如今,可是赶上了好时候,你需要阅读哪方面的书籍,左右逢源,动物书同样是琳琅满目。这两年最抢眼、最精彩的动物书要算云南《人与自然》杂志推出的“人与自然文库”了。从第一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炮打红,这位生长在非洲的野味十足的欧洲小姑娘蒂皮,把读者带入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兽和谐的大千世界。不仅天真烂漫的孩子喜欢,就连老于世故的大人也被“抓住眼球”,包括我这个搞了十几年动物工作、自以为翻过不少动物书的人,都眼晴为之一亮。
  
  令人惊异的是,续小蒂皮的写女孩与动物的书之后,一本描写聋哑人与海豚的书《神奇的海豚——奥利娜》摆在了我的面前,两个同为弱势群体的生命相会在大海之滨,那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故事又足足令我牵肠挂肚一番。而该文库的《狐猴的野生世界》、《熊的真相》、《猫鼬情怀》等精美细腻的动物书,则真的弥补了我二十年前的那份遗憾。在“人与自然文库”中徜徉,令我印象颇深的是那套上下册的《寻找濒危野生动物》。首先,书名使我倍感亲切,毕竟我在北京濒危动物中心工作了十一年,“濒危”一词,英文Endangered对我已是耳熟能详。有趣的是,这本书是以游记的方式记述一个兽医之家的两次环球历险。凡喜欢周游世界、又热爱动物的人不妨读一下这本书。这对法国男女,第一次上路是以一种很酷的方式——骑摩托穿越八十个国家。骑摩托外出考察,在我国不是没有,我知道,中国林科院的苏化龙先生就常骑着一辆很沧桑的摩托车游走于山水之间。可惜没有法国人的那份浪漫,是光棍一条地独行。这二位的第二次远征更酷,开着四轮驱动的越野吉普,还“狠心”地带着十八个月大的女儿。
  
  当然,在随其历险的阅读中,我真的获悉了不少闻所未闻之事。你知道吗?大海龟的头足有人的脑袋那么大。知道吗?作为南美最大哺乳动物的貘的生殖器足有一米长。知道吗?在印尼,由于某种宗教原因,竟使一种濒危动物鹿豚幸免于难。真的吗?1936年在澳大利亚灭绝的袋狼,没准还有残存个体。知道吗?可怕的疟疾竟然一度成了犀牛的保护伞……知道吗?马达加斯加灭绝不久的象鸟身高四米,鸟蛋如篮球,当地小孩便“蒙洋鬼子”,用拼接的象蛋壳向老外兜售,就像我们这儿有人卖假的象牙筷子一样。书中对动物的情感不乏细致入微的描述,如非洲马达加斯加的缟狸,是一种与我们熟悉的果子狸同属灵猫科的动物,其求偶的场面竟令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自愧弗如……打开这套“人与自然文库”,仿佛开启了一扇窥见野生世界的窗口,在《寻找濒危野生
  动物》的走马观花中,还真能获得不少“至情至爱,至惊至险”的鲜为人知的自然内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