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启功讲学录》订误

2010-01-07 10:46:03 来源:博览群书 ○陈鹤 我有话说

启功(1912-2005)学贯古今,淹通四部,是广大学人希望拜谒的大师。但能真正在启功生前,向先生问学的人毕竟是少数。有鉴于此,先生的弟子赵仁?、万光治、张廷银整理出版了《启功讲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这本书生动再现了一代大师讲学时的风采,是一本值得常读的著作。但由于有的讲稿系记录者多年前的记录,有的系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加之出版时先生年事已高,难以一一审阅,故而出现了一些失误之处。袁津琥曾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读〈启功讲学录〉札记》,考辨过数则。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次印刷时,作了一些修改,如将“屈兑之”改为“瞿兑之”,但失误之处仍然存在。今笔者不揣谫陋,在袁文之外,另寻误例,加以考订。希望这些订正能为编纂《启功全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第11页“北京大学王仲荦先生从敦煌出土的材料中选出《全唐诗》所无者刊登在‘文革’前的《中华文史论丛》上,最近又刊登了一部分。”增补《全唐诗》的学者不应是“王仲荦”而应是“王重民”。王重民(1903-1975,字有三,河北高阳人)是我国著名的敦煌学专家。王重民根据敦煌残卷补《全唐诗》的整理工作,曾花去王先生二十多年的心血。王重民计划全稿分为三卷:“卷一均有作者姓氏,专补《全唐诗》;卷二均失作者姓氏,凡残诗集依集编次,凡选诗(指单篇的)依诗编次;卷三为敦煌人作品。”其中卷一曾以《补全唐诗》为题,发表在《中华文史论丛》1963年第3期上。1975年王先生不幸逝世,未能最后定稿。在王重民生前曾将其中一部分请王尧校阅;王重民逝世后,又以“舒学”为笔名(即代指王重民、王尧),以《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标题,发表在《文物资料丛刊》第一期(1977年)上。1982年,中华书局将王重民的《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的《全唐诗补逸》,童养年(1909-2001,江苏睢宁人)的《全唐诗续补遗》四种著作汇编为《全唐诗外编》出版。后来,王重民先生的夫人刘修业(1910-1993,福建福州人)又对《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作了订补,将其更名为《补全唐诗拾遗》,收入王重民的《敦煌遗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在此基础之上,中华书局约请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修订王重民等先生的著作,并续作了《全唐诗续拾》,将此五种著作辑校成《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一书。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书名是由启功先生题写的。而王仲荦(1913-1986,浙江余姚人)长期任教于山东大学,并未在北京大学任教。王仲荦先生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代表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地理志》等。启先生误认为是王仲荦增补《全唐诗》,可能是因为王重民先生曾经请王仲闻校阅初稿。王仲闻(1901-1969,浙江海宁人)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次子,曾长期担任中华书局的临时编辑,整理过《全宋词》等大型文献。

二、第12页“《杜诗镜诠》较好”和第16页“《杜诗镜诠》,清人杨伦注,简单明了,较好。”“《杜诗镜诠》”的书名当为“《杜诗镜铨》”。《杜诗镜铨》为清人杨伦(1747-1803,江苏常州人)注解杜诗的文本。杨伦在《杜诗镜铨》自序中说:“今也年经月纬,句栉字比,以求合乎作者之意,殆尚所云‘镜象未离铨’者。然一切楦酿丛脞之说,剪?无余,使学者皆晓然易见,则亦庶几刮膜之金篦也夫。”“镜象未离铨”一句诗出自杜甫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的最后一句“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三、第16页“仇兆鳌注杜诗要‘无一字无来历’,结果割裂了杜诗,歪曲了原意,流弊很大。如称杜甫‘每饭不忘君’,便太无道理。”最早称杜甫“每饭不忘君”的应该是苏轼。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序》中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生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欤?”

四、第19页“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却不以为然。”“《十驾斋养心录》”当为“《十驾斋养新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是清代大儒钱大昕(1728-1804,上海嘉定人)的考据学名著。“十驾斋”是钱大昕的书斋名,“养新”是沿用其祖之斋名,以示对先人之怀念。

五、第29页“有一个叫作‘旗亭话别’故事(挂旗作为标志的驿站叫‘旗亭’),说的是高适、王之涣、王昌龄三人在旗亭话别,听别人唱流行曲子,看谁的诗被歌女唱得多(事见孟?《本事诗》、薛用弱《集异记》)。”此典故当为“旗亭画壁”,讲的是开元年间高适、王之涣、王昌龄三人在旗亭赛诗,谁的诗被歌女唱一次,自己就在墙壁上画一次,看谁的诗被歌女唱得多。此事只见于薛用弱的《集异记》,并不见于孟?的《本事诗》。另外,“旗亭”也不宜解释为“挂旗作为标志的驿站”。“旗亭”一词出自《史记・三代世表》后褚少孙补录的一句话:“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裴?在《史记集解》中引薛综语解释:“旗亭,市楼也。立旗于上,故取名焉。”杨?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城东・龙华寺》解释旗亭:“里内有土台,高三丈,上作二精舍。赵逸云:此台是中朝(西晋)时旗亭也。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由此可见,“旗亭”原是一种置有旗鼓,指挥市场开业、停业的楼台建筑。到唐代后,逐渐演变为酒楼饭馆。

六、第34页提到“《渊鉴类涵》”,此书当作“《渊鉴类函》”。《渊鉴类函》是康熙帝命张英、王士祯、王?等人仿《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编纂的类书。“渊鉴斋”系康熙帝的书斋,故址在畅春园中。

七、第43页“陈皓的《礼记集解》”,人名书名皆误。“陈皓”当为“陈?”。陈?(1260-1341),字可大,号云住,人称经归先生,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系朱熹四传弟子。陈?所著的《礼记集说》(十卷)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而《礼记集解》(六十一卷)是清代大儒孙希旦(1736-1784,浙江瑞安人)的名著。

八、第45页提到“《古今解汇函》”实当为“《古经解汇函》”。《古经解汇函》系清人钟谦钧所编,共收书23种,所收著作全系宋以前汉唐人解释儒家经典的书,如郑玄的《周易注》与汉代的《易纬》,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等。后又附有《小学汇函》14种。所收之书都是经清代学者校订过的版本。

九、第47页“《东京梦华录》记杭州(南宋国都临安),《梦粱录》记汴京”。这就把两书的内容弄反了。《东京梦华录》(十卷)记汴京(北宋国都,今河南开封),是作者孟元老南渡后追记汴京的著作,此书描绘了北宋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梦粱录》(二十卷)记临安(南宋国都,今浙江杭州),作者吴自牧,此书仿《东京梦华录》的体例,专记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寺观、学校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如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以及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

十、第49页“吴梅村有《画中九友》,第一首写钱谦益,第二首写程嘉燧,也称赞程‘为松圆诗老通清讴’”。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的《画中九友歌》依次写董其昌(而非钱谦益)、王时敏、王鉴、李长蘅、李龙友、张学曾、程嘉燧(是第七而非第二)、卞润甫、邵弥。另外此诗为一首七言古诗,而非一首首单独的诗歌。

十一、第51页“他(王?运)有一篇《湘军志》,骂曾国藩,颇有《汉书》的风格。曾国藩大怒,经人说情,毁版了事”。“大怒毁版”的人不是曾国藩,而应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1824-1890,湖南湘乡人)。钱基博(1887-1957,江苏无锡人)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对此事记述甚详:“曾国荃者,国藩之弟也,自负血战下江宁以佐其兄,劳苦功高,读之而忿,致诘曰:‘皆君故人,何故刻画之?’毁其板。”后来,曾国荃又请王定安撰《湘军记》,试图抵消王?运《湘军志》的影响。

十二、第75页“清朝御定的书有一部叫《性理今义》,是李光地编的。李光地的人品极差,他编出的《性理今义》还能怎么样?”此书当作“《性理精义》”。《性理精义》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李光地(1642-1718,福建泉州人)等奉旨取明朝胡广等编纂的《性理大全书》,删繁就简,存其纲要,诠解详注,并以御纂的名义颁行全国。

十三、第79页“他(戴震)做了《孟子字疏义证》”。此书当作“《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大儒戴震(1724-1777,安徽休宁人)的名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从考证训诂出发,进而阐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哲学范畴的根本意义,故名曰“字义疏证”,用以反对“宋以来儒书之言”。

十四、第79页“湖南籍学者皮锡瑞写有一书《经学历史》,他的学生周予同先生曾经给它做过注”。皮锡瑞(1850-1908,湖南长沙人)是清代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周予同(1898-1981,浙江瑞安人)是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经学史专家。皮锡瑞去世时周予同才10岁,两人无师生关系。皮锡瑞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逐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制。周予同少年时代就读于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创办的蒙学堂,毕业后进入瑞安中学。后来,周予同在注解《经学历史》的“序言”中,也未曾提到自己向皮锡瑞问学,还表示自己所知的皮氏生平十分简略。由此可知周予同不当为皮锡瑞的学生。

十五、第89页“后来清中期钱仪吉编《碑传集》、《碑传集补》、《碑传续集》”。这种说法十分笼统。钱仪吉(1783-1850,浙江嘉兴人)编《碑传集》(160卷),辑清初至嘉庆间名人碑传文字而成。缪荃孙(1844-1919,江苏江阴人)编《续碑传集》(而非“《碑传续集》”),接续《碑传集》。闵尔昌(1874-1948,江苏扬州人)编《碑传集补》。

十六、第124页“康熙不仅学习西方的学说,还写了《机暇格物篇》,这就是他学习西方学说的笔记”。此书当作“《几暇格物编》”,是康熙帝学习西方学术的代表作。书名的含义是康熙处理政事之余(几案闲暇之时),讲求格物之学。全书分六卷93条,编中涉及的学问有天文、地理、数学、农学、医学等。此书收入《四库全书》,内蒙古师大李迪教授为此书作注,出版了《康熙几暇格物编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本文编辑 宋文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