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阅读让人保持生长

2010-06-07 15:40:00 来源:博览群书 彭 程 我有话说

大多数旨在谋生的职业行当,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学习期。第一步是入门,从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艺学起,然后一步步地提高,到了某个时候,就可以出师了。这时人们会说,他有本事了,有自己的饭碗可端了。

读书也容易被人这样理解,特别是当将它和“上学”连着说的时候。不论是读大学、中专或者职校,都会学习

某一个专业,几年后学成毕业,通常的情况,便是获得一份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工作。这个工作给了他稳定的收入、生活的安全感,以及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位置等等。这样,读书的目的达到了,读书本身便似也可以暂告停歇了。在很长的时期内,这曾经是一种普遍的认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年中伴随科技发展而产生的知识爆炸,认为知识应该随时更新,也越来越成为了新的共识。

但这样理解读书,包括为了更新知识的阅读,显然是过于功利化了,把它等同于了一般的谋生手段。为了谋求职业的读书,只是读书行为的一部分,也只是读书的目的之一。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它并非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实际上,从本质上来讲,读书最具有魅力的所在、最让人沉醉之处,还是在功利目的之外。是为了开阔眼界,扩充经验;是为了增进知识,获得智慧;是为了陶冶情感,享受情趣。――这些,正是纯粹意义上的读书。而所有这些,最终又可以概括为、归结为一点――阅读,有助于使阅读者达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成为一个有趣味和内涵的人,一个丰富和深刻的人。

阅读可以极大地填补经验的不足。一个人,哪怕生活阅历再丰富,也总是有限的、相对意义上的,对于纷纭复杂的现象世界而言,他所拥有的经验永远只是九牛一毛。这种缺憾,庶几可以经由阅读而获得某种弥补。书籍是一个缩微了的世界,举凡大千世界中存在的、发生过的有意义的一切,不论是有形的物质化、事件化的存在,还是不可见的精神的活动,都会被记录、描述、分析和评判,都会在茫茫书海中的某一本中栖身,所以,13世纪阿拉伯神秘主义学者穆希丁・伊本・阿拉比这样宣称:宇宙就是一本巨大的书。而当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则说:世界作为一本书而存在。阅读,将我们的经验世界无限地延伸,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都是书籍的触角伸延和窥伺的领地,都在文字的掌控中,它能告诉我们想了解的一切,就看我们的期望有多大。书籍,是我们的脚掌,也是我们的翅膀。阅读可以让我们超越一己的生命只能拘囿于某个时空中的局限,通过想象和代入性的体验,而拥有不止一次的人生。在经验的茂密丛林之后,优秀的书籍还能让读者窥见林梢上晨曦一般的智慧的光亮。那是对于现象世界的深入观照和探测,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思索和领悟。大到文明的辉煌与湮没,王朝的强盛与衰败,小到个人命途的坎坷或顺遂,生命感受的丰盈或贫瘠,都有着可以寻绎的深层原因。要破解其间的复杂、玄奥、迂曲和幽微,需要眼光,需要识见,而优秀的书籍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因为在字里行间流动的,正是一辈辈人的智慧。经由这种接力般的传递,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面对人类的精神宝库,每当打开一册优秀的书籍时,便仿佛是在掬饮一捧甘洌的智慧泉水。难道不应该产生出由衷的感激之情吗?通过支付阅读的时间,我们使自己的整个生命增值。

比以上这些更为重要的,是阅读对于生命状态的陶冶。不妨用这样的一句话加以概括――阅读能够让人保持生长。

这是因为,仿佛自然界的光电现象一样,自阅读中也会产生出来一道光束,它不但映照了外界,更照亮了内心。这一道光束,当它烛照自身时,便是一道精神的X光,探测的是灵魂和情感的状态,是否健康、坚韧和飞扬。

生理的健康,需要对身体持之以恒的呵护――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养成锻炼的习惯,等等,如此才能保持肌体的活力,阻挡疾病的侵袭,延缓衰老的降临。同样,要达到精神上的健康、洁净、生机勃勃,也要靠日常的呵护,体现为永远的现在进行时态才行。既然如此,那种功利目的之外的、以精神的喂养哺育为目的的读书,也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而是充分必要的,须臾不可或缺的,是一个人灵魂成长的必要的条件。因为人格的长成,不像一种谋生技能的获取,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可以一劳永逸,一辈子就能够享受红利,而是伴随整个人生的事情。抵达这一目标可以有多种途径,但读书,无疑是其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方式。影像特别是网络的出现,对书籍长期以来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带来了冲击,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它的作用,但决不可能完全替代它。

人类的历史,也正是一部智慧积累的历史,当然也包括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智慧。面对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疾患,古今中外的圣哲们已经开列了许多药方,指出了诸多化解的途径,那都是心血的结晶,是最杰出的灵魂的产物。它们最为常见的存在形态,便是大量的优秀书籍。人生苦短,我们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每一件事都要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得经验抑或教训。我们需要的是做一位“拿来主义者”,既然时光的淘洗,和无数人的筛选,已经将它们判定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就说,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重读一遍圣经,从原典中获取力量。他为我们标举了值得仿效的姿态。在物欲喧嚣的今天,我们要时常读陶渊明的诗,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从大自然的美、从简朴但充满灵性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认识到追逐物质享受的虚妄。当生涯遭逢苦难,我们应该从盲人女孩海伦・凯勒的《如果给我三天光明》中汲取跨越坎坷的勇气,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获得超越的智慧,明白残疾也是包括肢体齐全者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命运,从而获得看待生命的新的视角,并领悟到精神健全的重要。当心灵受到虚荣火焰的炙烤时,读一读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随感录吧,它会时时提醒我们:地位、荣耀和浮华,都会像台伯河的流水一样,转瞬即逝,唯有德行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

而在今天,一个人的心灵版图中,有那么多的角落蒙被了尘埃,需要经常打扫干净,有那么多的地方显得荒芜,需要栽植上一簇绿色。因此,阅读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随时相伴的了。要时常读优秀的书,给灵魂添加正面的东西。这是一种你进我退的较量,仿佛拔河一样,己方的劲头增添一分,对方的力量就会减弱一点。随着阅读的深入,心灵的宁静增加一份,物欲的冲动就减弱一份,崇高的念头升高一些,卑琐的念头就会降低一些。相应地,精神健康的指数,也就会逐渐地攀升。

一个阅读者,一旦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读书,读书这项活动,便不是高雅的点缀,不是自我标榜的方式和手段,而变成生活的一项切实的内容,一件须臾不可停歇的事情,成为生命的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了。

生命的历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目睹到不少的变故,曾经的激情少年变得暮气沉沉,曾经的纯洁无瑕变成了玩世不恭,曾经的坚守信仰变成了与世推移,这种巨大的转变令人惊愕。这里面固然会有各种原因,但一定程度上,应该与当事人疏远了甚至舍弃了阅读有关。书籍不复能够成为生命的更新、推动的力量,不复能够成为对于侵袭生命的负面力量和因素的阻挡。这不能不说是一桩不动声色的悲剧。

我们的祖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读书的效用。汉代刘向曾经说过,“人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书籍的光亮,可谓映照着人的一生。

明白了这一点,剩下的事情就是及时迈步了。

生命就是不断的生长。一旦停止了,就意味着临近了死亡。

阅读是一生的事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