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拉美文学“爆炸”的时间界定

2000-03-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朱景冬 我有话说

●文学爆炸是指本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界呈现的一种文学繁荣景象。

文学“爆炸”是当代拉美文坛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发生在60年代。迄今为止,这一文学现象已经过去了30个年头。现在再提文学爆炸的时间问题,应该说已经过时了。那么,为什么还要重提呢?

原因是笔者发现,在近期见诸书刊的某些文章有些提法不妥,有必要加以澄清。

譬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一本题为《幽香的番石榴——拉美书话》的文集。选编者在《选编者言》中这样写道:“从60年代到80年代,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作家脱颖而出,如卡洛斯·富恩特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胡利奥·科塔萨尔、何塞·多诺索等等。这些作家大胆创新,创作出一大批构思新颖、情节扑朔迷离、技巧精湛娴熟、表现手法变化多端的优秀作品。……西方评论家在惊叹赞赏之后,才意识到拉美文学在世界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把这个时期拉美文坛上出现的文学现象称为‘文学爆炸’(也说‘爆炸’文学)。”

在这里,编选者描述的文学“爆炸”景象倒是不错。但是遗憾的是,他把文学“爆炸”的时间延长了,把七八十年代也包括了进去,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拉美文学“爆炸”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有其时间界定的。它是指本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界呈现的一种文学繁荣景象。就是说,在时间上,它只限于60年代,而不包括七八十年代。诚然,在七八十年代,拉美文学也是很繁荣的。但是那次繁荣是文学“爆炸”后的繁荣,是“爆炸”后拉美文学的再度繁荣。一般称之为文学“爆炸”的继续,或“后爆炸”。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是两个不同的繁荣期。不能把“后爆炸”时期包括在“爆炸”时期内。也就是说,不能把两个时期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文学“爆炸”时期。

还应顺便说一句:文学“爆炸”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学事件,而不是一种文学流派或倾向。所以不能称为“爆炸”文学。

由于选编者对文学“爆炸”时间概念上的误解,所以导致他在《选编者言》中也把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作品,如富恩特斯的《我们的土地》(1975)、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家长的没落》(1975)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巴尔加斯·略萨的《潘塔莱翁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胡利娅姨妈与作家》(1977)和《世界末日之战》(1981)以及何塞·多诺索的《别野》(1978),一古脑儿地归入了文学“爆炸”时期。显然不当。这些作品是上述作家在“后爆炸”时期做出的新贡献,不能说它们是“爆炸”时期的作品。

还想提一下的是,《幽香的番石榴——拉美书话》一书,试图以拉美“各国的经典作家作品为话题”,比较全面地介绍当代“拉美文学的现状”。但是从辑入的文章来看,却存在着有悖于选编者初衷的地方。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经典作家作品被忽略,如墨西哥也是拉丁美洲最杰出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胡安·鲁尔福和他的《佩德罗·帕拉莫》、阿根廷著名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和他的《地道》、巴拉圭著名反独裁小说作家罗亚·巴斯托斯和他的《我,至高无上者》、一代文豪古巴作家加夫列拉·因方特和他的《三只忧伤的老虎》等,都没有笔墨涉及,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另一方面,不少二三流的作家,如智利的伊莎贝尔·阿连德、哥伦比亚的赫尔曼·埃斯皮诺萨和迪亚斯·格拉纳达斯、巴西的达尔顿·特雷维桑等却受到青睐,甚至给他们两三篇文章的厚遇,显然有失公允。倘若用介绍上述经典作家作品的文章取而代之,一定会使该书大为增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