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六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现年67岁的原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兼总编辑江曾培同志,从全国51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在为出版事业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后,一举摘得了这一全国出版行业最高级别的奖项。
操着一口带有老家安徽口音的普通话,江曾培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几个侧面的浮光掠影,一位老出版工作者的情怀便凸现了出来。
(一)江曾培的“三字经”和“裂变模式”
1978年1月起,江曾培被正式调往上海文艺出版社,至今从事出版事业近30年。1990年2月,江曾培提出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工作三十字诀》:“多层次,高质量;多样化,主旋律;长命书,重积累;双效益,重方向;讲认真,争一流。”辩证地回答了如何正确处理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丰富多彩和时代精神、畅销和积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活跃和严谨等基本关系问题,受到我国出版界的普遍重视,被广大编辑奉为座右铭或“三字经”。
党的十五大以来,全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显得越来越迫切。出版界要造大船,参与国际竞争。不少出版社根据传统思维,纷纷采用“聚变”的方式,即用合并的方法来把船做大。江曾培在这时发挥了可贵的独立思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专门著文提出,体制改革如何改,应着眼于市场需要;出版社可以大中小并存,不一定都做成“航空母舰”。他根据文艺出版社拥有文艺、文化和音乐三块社牌,文化和音乐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拥有十种刊物、人才众多的现实条件,大胆提出了“裂变模式”;变一级管理为两级管理,社长为企业法人,下设文艺、文化、音乐三个社,各设总编辑,集中精力编好书,行政、经营等工作由社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其目的是既要更好地发挥三块牌子的作用,又要进一步发挥全社整体经营效应,逐步形成集团化的现代出版企业。两年来,改革已初见成效:书刊总码洋在1997年为2.4亿元,1998年达2.7亿元;利润1997年1701万元,1998年达2000万元。社会效益也引人瞩目,一批有分量的作品陆续出版,同时又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轻的干部和业务骨干。
(二)《中国新文学大系》:为“世纪工程”奋勉接力
江曾培是一系列重大出版工程或项目的主编或参与主编者。他亲自担任了为集结优秀长篇小说而命名的“小说界文库”的主编,“文库”被誉为当代最整齐、最具水平的文学创作丛书之一。他还担纲会同其他同志共同主编了《文艺鉴赏大成》和《文化鉴赏大成》这两本鉴赏类大型工具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江曾培参与了编辑和主编皇皇巨制《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三、四辑。这是一项跨世纪的接力棒工程,凝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三四代中国最优秀作家和编辑家的心血。迄今《大系》已出满70卷,并荣获首届中国图书奖提名奖。谈及《中国新文学大系》,江曾培如数家珍:《大系》完整地收集了一个世纪来中国新文学的主要作品,对于保存中国20世纪文学成果,可谓功莫大矣。编纂过程中有很多酸甜苦辣。由于每一卷只收录长篇小说五、六册,选择和推敲的确需要殚精竭虑。《大系》的一大特色是收录初版本,很多作品都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如寻找巴金的《家》的初版本时,连巴金自己也没有,后来跑遍了各地,才在一家出版社的资料室内找到。
(三)微型小说:百花齐放,前景灿烂
江曾培是微型小说这一新的文学品种的率先倡导者。1981年,在亲自创办的大型文学期刊《小说界》的创刊号中,江曾培就开辟了“微型小说”专栏,并在办刊之初在该刊上发表了《微型小说初论》一文,从理论上,逐一阐明了微型小说创作的方方面面,在微型小说的发展史上享有开创性地位。1983年,《小说界》发表的不少微型小说被选入《微型小说选》后,被联邦德国翻译发行,成为新时期文学成就的一个实录。《小说界》有力地促进了微型小说在全国的发展,使其迅速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种,目前全国刊登微型小说的报刊有400多家。1992年6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成立,江曾培被推举为会长。1993年初,江曾培会同泰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华文作协,共同主办了“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这次赛事规模大、范围广,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江曾培又与新加坡作协发起组织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
江曾培就是这样一位笔耕不辍,勤奋著作的耕耘者,在他的任内,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事业迎来了春天。1995年和1997年,该社两度被新闻出版署评为良好出版社,1999年,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评为1997—1998年度局文明单位,所属《故事会》编辑部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所属《咬文嚼字》编辑部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集体”……1992年,该社销售额约为8000万元,利润500万元;到1998年,销售额达到了2.7亿元,利润2000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文艺类出版社中首屈一指。让我们祝愿他在新的世纪里为出版界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