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独辟蹊径以碑说史

2000-05-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袁闾琨 我有话说

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历史名碑》,是一部独具风格、形象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书。这部书由辽宁省政协文史委牵头,在全国政协和各省市政协以及国家文物局、各省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而编成的。它的问世,为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现代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途径,难怪,它一出版便受到读者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全书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时间断限,前后大约160年时间。

历史悠久的中国又是一个碑的王国。树立在中国大地上数不清的碑碣,是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碑文化从古到今,已渗透到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都与碑碣有着密切的联系,发生种种关系。自古以来,国家和个人以树碑这种形式来“述德”“铭功”“纪事”,因此,树立碑碣,便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一件十分庄严而神圣的事情。人们站立在高大的碑碣面前,都会有发自内心的感叹。为人为事树碑,便成为中华民族长继不断的传统活动之一。

正因为如此,在近百年中国所发生的许许多多重大事件,出现的许许多多的著名人物,在史乘记载的同时,也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数量众多,各式各样的碑碣,同样是一部石刻的中国近代现代史。它和近代现代史乘相辅相成,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其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编者基于对碑碣的独到理解,矢志不渝,调查访问、刻意搜求,其总数近千块。本书共选收近代现代历史名碑432块,基本按历史发展时间顺序,编入如下八个部分中。即开篇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篇鸦片战争前至清朝覆灭(1839-1911.10)、第二篇辛亥革命爆发至国民革命失败(1911.10-1927.7)、第三篇从南昌起义到红军长征胜利会师(1927.8-1936.10)、第四篇“九一八”事变发生和抗日战争最后胜利(1931-1945.9)、第五篇蒋介石发动内战和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1946.6-1949.9)、第六篇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0-1997.7)、末篇“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在各篇内,在所收集到的历史名碑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分类编排,相对集中,以凸显人物与事件地位和价值。每篇前遵循“以碑说史”的编写原则,做每一历史时期简要说明,以引导读者加深对所收历史名碑的理解,做法颇有新意。

通观全书,感到此书是一部具有新意的成功之作,其中有三个突出特点,给读者深刻印象:

一、纳碑碣为史料,拓宽历史研究史料来源。

中国近代现代史内容丰富,各类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人们从各个角度、以各种类型汇编了近代现代文献史料,多有出版,这些都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中国百年历史名碑》突破文献史料汇集的局限,把眼光放在诸多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碑碣上,这就拓宽了近代现代史料的来源。正如本书的编辑说明中所强调的要注意收集有“历史佐证意义”的碑碣,为此,他们特意收入一些省级文物以下碑碣。例如,第一篇的太平天国的“长乐炮台碑”“九女墩纪念碑”,这两块碑都反映了太平天国未载入史册的人与事。

由于每块碑碣均立于当时、当地,又多出于与当事人有关人的组织,因此,都能较真实反映社会情况,比如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艺术成就及其特点,甚至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国际矢系等等。它补充文献资料之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编者纳碑碣为史料,增加了本书的重要史料价值。而碑碣所附的碑文,每篇就是珍贵的史料,其补史的作用更是明显。

二、以碑说史,开创编写形象历史教材的新途径。

本书确定的“以碑说史”的编写原则,不仅很有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编者从“纳碑碣为史料”认识出发,必然落到“以碑说史”的实处。编辑此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实实在在的碑碣文物,说明当时事件的始末、人物活动的内容,这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编辑方法。把不同时期的碑碣,纳入当时社会环境中去叙述、去描绘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就给人一种生动的形象感、历史亲切感、历史真实感,这是文献资料根本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如此,胡绳同志在序言中说:《中国百年历史名碑》“可以当作一部形象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来读。”这是一言中的,非常恰当的评价。

全书贯彻”以碑说史”的编辑意图,所以,紧紧围绕所收集到的历史名碑,具体而简概地叙述了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功过是非,使读者感到是在名碑带领下,重温了中国近代现代史。“以碑说史”的编辑思想,值得称赞。

三、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激情。

《中国百年历史名碑》所收名碑许多都是表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为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我们阅读《中国百年历史名碑》感到迎面扑来、感人至深的便是这种爱国主义激情。从第一篇“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林公则徐纪念碑”到末篇“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在这432块历史名碑中,透出令人激动、可以引起编者和读者共鸣的,便是这份爱国主义激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