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读到介绍海外生活的文章,许多都谈到一些国家的人在地铁、公交车上读书的情形;在电视上,我们也能见到那里的人在公园等休闲地悠然读书的镜头;想来此时他们不会抱一件精装大部头吧,一定是软薄小巧,易读易带的“口袋本”吧?
从阅读角度看,轻小薄软的书肯定是最有益于阅读的。眼下生活节奏快,能够给人留下的读书时间愈来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乘车、等车候人及临睡前的边角零星时间的充分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而在这些情况下,首先书得便于携带,能够随时装进包或塞进裤兜;可眼下在书店,这样的书你还真是难找。
现在进书店,扑面而来的是大和厚的感觉。不仅“四库全书”、“丛书集成”之类大部头,就连一般普通书籍,也非尽量豪华精装或塑面加身,不但弄的成本居高不下,使人望而生畏;从阅读经验上看,这种书也既不利于携带,也不利于阅读。等车候人的时间你端着就别扭,临睡前想读压得人胸口疼……而对于工作忙的人来说,这又几乎是他们极有限的亲近书的机会。争取不到他们,书籍市场将会缺损极大的份额。
人们对薄小书的阅读需求,近日读报时见到两个特例。一是毛泽东很喜欢著名文学研究家王利器先生所编《历代笑话选》,可嫌其太厚,便让秘书请琉璃厂的一位师傅将其拆开,又分装成若干本小册子;无独有偶,另外一位中央首长,近日在一篇自述中谈到,他在阅读一本大厚书时,极感不便。也请装裱师傅帮助,将书拆开,分成十小册装起,以利阅读。这样的举动,对于读书人是太能理解了,只是一般人缺乏这样方便的拆装条件。这就需要出版社来为读者考虑了。
对于薄而小书的读者需求,近两年已有出版者开始关注。前不久在书店购到外文出版社“三上文库”中几册书,均窄48开本;这些书书架上虽然都有,但为了携带方便一点,便再买一次。报刊介绍,山东画报、华夏等出版社,正致力纸皮本“口袋书”的开发;江苏出版界也推出一套两元价格的农民“金口袋”丛书……可这些书据说因价低利薄,一般经营者兴趣不浓,还未能占据广大市场。但它们前景应该十分广阔。读者强烈需求是出版界的生存支撑,也会很好调整经营者观念的。这是笔者鼓吹“口袋本”的信念所系。
(陕西汉中市委党校 杨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