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两弹一星”深处

2001-07-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周继武 我有话说
《请历史记住他们》,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尖端战略武器的研制内幕,任何政府都视为最高机密而严封密闭。美国1945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1960年才出版披露其内幕的书籍《现在可以说了》。中国“两弹一星”内幕的披露,则是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35年之后———国庆50周年前夕,出版了《请历史记住他们》。《请历史记住他们》分“综览”“原子弹氢弹篇”“导弹篇”“光机电材料篇”“人造卫星篇”等五个部分,收录当年承担两弹一星研制任务的科学家(半数是后来的“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和组织协调者的回忆文章41篇和珍贵照片36幅,以浓墨重彩绘出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从决策到成功的历史图景,将读者带回风云激荡的五六十年代,带进“两弹一星”史实的深处。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医治好战争的创伤,经济一穷二白,科学处于草创阶段,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盟友”背信弃义、切断外援。如此环境下,可以想象,“两弹一星”会是多么艰难而悲壮的历程。

《请历史记住他们》为我们展示了一步步深沉的历史足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天灾人祸同时重重地撞击中国大地,对于中国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当时,即使在党的内部,对两弹一星“是上马还是下马,也有尖锐的矛盾”,“有的人认为困难太多、太大,主张只搞飞机和常规装备。”但是,“为了国家安全,为了世界和平,为了摆脱一个多世纪来我国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为了在我国遭受帝国主义核武器袭击时,有起码的反击手段,”中央果断地作出了排除一切困难、调动全国力量、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聂荣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P5-19)。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从各地汇集,或从海外归国,临危受命,默默奉献,投身事关祖国命运的伟业。“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为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改变她的面貌”(钱三强:《神秘而诱人的路程》,P49-64);“面对外国的封锁禁运,我们不得不一切从头做起,所有实验仪器设备都由自己动手研制”(王淦昌:《核武之路》,P105-113);“根本没有详尽的参考资料,设备也十分落后,使用乌提尔式的手摇计算机,一次简单的计算,都要摇多次”

(周光召:《成功的关键》,P135-140);“氢弹是非常复杂的系统,一条条途径被提出,又一条条放弃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是常有的感觉”(于敏:《艰辛的使命》,P141-153);“每次试验前都要组织预演,反复检查,找缺点、补漏洞,把一切可以预见的问题都予以解决,确保成功”(朱光亚:《铸起核盾》,P114-126);“在无遮无掩的废碉堡里,我们白天干活,晚上判读分析数据,查资料,边学边干,学了就干,不懂再学”(王希季:《箭击长空忆当年》,P173-188)……就这样,硬是凭着一股为国舍命的精神,这些共和国的功臣们在蓬断草枯的戈壁沙漠、马革裹尸的古旧战场一次又一次地建立奇功勋业: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真正振奋国威、军威,使中华民族崛起的英雄史诗,读之令人回肠荡气,读之令人吐气扬眉。诚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所说:“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看着这些人们熟悉而又尊敬的名字,读着一行行滚烫文字,每一位读者都会感受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科学家用热血谱写的科学春秋。”

《请历史记住他们》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中国“两弹一星”史实的认识(不必说美国国会诬称中国窃取美国核机密的《考克斯报告》在此书面前显得是多么荒诞了),而且通过大量情节展示了当年“全国一盘棋”、集中攻关、协同作战的科学管理经验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这种精神,史称“两弹一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保证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功。杨振宁先生曾为这种精神而动容,而“感情激荡,热泪盈眶”(杨振宁:《追忆两弹元勋邓稼先》,P127-136)。江泽民主席对这种精神更有精辟的概括和殷殷的呼唤: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请历史记住他们》,P360-366)

写到这里,要补充书外的一个情节:1986年的一个黄昏,受核辐射影响而身患癌症的邓稼先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他轻声问道:十年二十年后,人们还会记得我们吗?

这是一个科学泰斗、国家栋梁在生命极限时对社会和历史的感吟和叩问!

人们记住他们了吗?

回答是令人惭愧的。多少青年人把影星歌星的生日、嗜好记得一清二楚,却不知“两弹一星”为何物,不知邓稼先这样一批为国家、民族作过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功勋科学家为何人;多少大学生满脑门心事“留学”“移民”,对邓稼先这样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在祖国最艰难的岁月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不惜牺牲生命投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却“仿如隔世”“不可理解”。

比照两弹一星功臣们的奋斗、献身精神和江泽民主席对这种精神的召唤,就知道我们的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是多么需要发扬和继承这种精神,多么需要唤回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壮怀激烈”的爱国豪情。

出版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能激扬和传承一种崇高的精神和豪情。《请历史记住他们》完美而有力地做到了这一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