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BOOK标准之争

2001-09-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李国训 我有话说
就像早年的录像带一样,EBook自出生起就一直被标准问题困扰着,并迟迟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标准的混乱不仅导致了生产厂商的困惑,也使得EBook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其产生时的初衷:本想依靠数字化,给人以方便而新鲜的阅读体验。但事实却是,错综复杂的标准和格式给人们阅读造成障碍,大批EBook爱好者不得不忍痛割爱。

尽管业界早已认识到统一EBook标准的必要性,但商家各自为营的格局却使得标准之争愈演愈烈,甚至一发不可收拾。毕竟谁都明白,一旦谁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谁就有了赢家通吃的资本。

标准之争,谁执牛耳

在国外,EBook标准之争已经持续两年多,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对应两种主流阅读器的Softbook和Rocket格式、Microsoft Reader格式、HTML格式和PDF格式。争夺标准主导权的竞争主要在微软和Adobe之间展开。微软在1998年底就向人们展示了提高字体分辨率的技术Clear Type,标志屏幕可读性的质的飞跃;继而与Open E-Book组织共同推出1.0的规格草案;2000年8月发布电子书阅读程式MS Reader;Adobe则在2000年2月为用户勾画下一代Web和印刷出版产品的轮廓,并展示了彻底改变出版商从数字内容中获利方式的新解决方案;最近又宣布推出全新的Adobee Paper解决方案,同时成功地将Acrobat PDF整合至PalmOS中;2000年11月,Adobe宣布与多家公司合作来推动其anywhere策略;还并购了拥有电子书阅读软件“Glassbook Reader”的Glassbook公司,强调“Glassbook Reader”具有微软所没有的打印功能。

除了完善自身的Reader技术外,微软、Adobe两大巨头还分别与亚马逊(Amazon)、Barnes & noble两大网上书店合作,宣称将建立电子图书城,提供大量可供在手持Reader(或计算机)上阅读的电子书。Amazon表示书店开设当天将推出1000本以上的E-Book;微软承诺明年年底前有10万本以上的EBook上市;Barnes & noble的总裁甚至表示,五年内网站所有销售的图书都将有EBook格式,当然,这些格式极可能是Acrobat Reader。

相对于两大霸主的捉对厮杀,国内EBook行业更呈现群雄混战的态势。2000年,以开发出版系统软件著称的北大方正推出Apabi(阿帕比)的系统,包括读者、出版社、网络书店的三套软件,开始参与中文EBook技术和标准的角逐;但其他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标准:如华康公司基于字处理技术的数字化格式Dynadoc,超星公司的EBook阅读器软件Ssreader,书生公司、博库等公司也各有自己的格式。一时间硝烟四起,标准各异。

国内不少公司都在从事EBook手持阅读器的开发及研究,目前已有的产品有辽宁秦通的“掌上书房”、亿书堂的PET阅读器、天津津科推出的第一台不耗电EBook、新华E-Book、金博览掌上读系列等,还有不少PDA也加入了E-Book阅读功能,问题在于,这些产品使用的文件格式千差万别,很难说有趋同的迹象。

“标准混乱会导致行业混乱,目前的难处在于,每个公司都认为自己很牛,谁都想主宰EBook的标准。事实的情况是,哪家公司都没有足够的实力。”某专门从事EBook生产的公司总裁如是说。

标准统一,势在必行

标准如何统一,已经成为越来越关系全局的问题。不论是出版社、作者(内容供应商),还是网上书店、读者,甚至是硬件制造商,都不愿意看到因为格式的重复建设而造成的各方资源浪费。但中国EBook的格式标准该由谁确立,却一直是个难题。

由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说了算,还是通过行政性授权,或者由市场结果决定?业内人士观点各异。北大方正某产品经理认为,标准之争很可能由市场说了算,最后谁的技术更好,市场更认同,谁的标准就可能成为主流。标准统一将是残酷的淘汰过程。

国外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美国众多厂商开始组成“开放电子书”(Open EBook)组织,以商讨制定电子书/网络数字化出版的标准。他们希望以基于HTML和XML的Open EBook1.0Publication Structure Specification来统一这个新兴行业。中国是否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达到标准整合目的,这是留给业内人士的思考。

有一种看法是,北大方正极有可能是最后统一EBook标准的“通吃”者,因为目前新闻出版行业有80%以上的文档都是用方正照排系统进行排版处理的,这正是方正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北大方正雄厚的财力和较强的技术力量也是国内同行少见的。

统一标准是中国EBook行业发展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但标准之争何时才有结果,则是谁也没法回答的事,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