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如果李自成不失败”谈起

2001-10-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贺圣迪 我有话说
家人亲朋相聚,说古道今,往往有这样的话语:“某人如果不死,大概……”;“如果某人不这样做,那么……”诸如此类的假设,认为历史人物的年寿、行为徜有变化,今天的具体状况也就不是所看到的。如此议论,看如无稽之谈、无聊之说,实则不然。它既包含某种哲理,也有一定现实意义。试以“李自成如果不失败”为例,加以设想。

李自成倘不失败,他所建立的大顺政权取代明的统治,清军南下受阻,历史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大顺与大清两个皇朝对峙。如果这一对峙是长期的话,就会在和多战少中共存,如南北朝,如宋与辽、金。中原鼎革,适逢北方民族方兴未艾,新建立的中原皇朝能否立住脚,完成汉族地区的统一并得到发展。根据汉唐赵宋的历史,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李自成入京后,倘若大顺政权国是得当、举措合宜,是有不败而存而兴盛的可能性的。

若果如此,则17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将是另一番景象。李自成政权的平买平卖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江南及其他地区的商品经济发达与资本主义萌芽,不仅可免受被摧毁的历史命运,而有可能加速发展进至成熟。海外贸易持续发展,因实行银本位制,而被纳入与西欧密切结合的经济贸易体系之内的经济财政得到强化。在明末斗争中得到锻炼的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启蒙思潮得到发展,学说更为完整严密。广大知识分子更多吸取西方传来的科学技术和其他文化,使之与我国固有的相融会。我们再来设想清统治区的装况:清军南下被阻,大清与大顺进入长期对峙阶段。清朝人要抗击自西而来的俄罗斯侵略者。它必然要发展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尤其是发展原本发达而在战争中遭破坏的辽宁地区。可以想象,清顺间的对立与各自面临西方侵略者的威胁,必然会更多更快使用热兵器,并从事这方面的研制,增强着军事和国防力量。由此而推论,18世纪及其后的中国将会如何?或许,我们在近现代所遭到的那诉说不尽的屈辱根本就不会降临,我们今天现代化的道路也不会那么艰难。

作如此设想,在我并不提倡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们绝不能做阿Q,沦入那无以自救的麻木之中。精神胜利法的一对陶醉,无助于现实的改变,只能陷于更深的沉痛。

我之所以作这般设想,是不满于某些历史学家把已经发生的一个个历史事件,说成是历史进程的唯一可能性。对于已经过去的历史是否是唯一的可能性,历史学家有二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它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得到实现的一种,如郭沫若论由秦而不是由楚统一中国,范文澜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是失败而不是得到胜利。另一种认为现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是唯一可能出现的。历史是人的活动所造成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偶然性,而非必然如此。历史中的必然性是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形态的变化、社会生产技术形态、社会经济运行形态的变化。通过偶然事件所显现的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对历史发展在某一阶段的多种可能性作设想,有助于理解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也有助于开发我们的智力,还有助于认识我国在当代的发展趋向和我们所肩负的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