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热河生物群》:展现20世纪最惊人古生物学发现

2001-12-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周忠和 我有话说
中华龙鸟等带毛恐龙的化石,使历经一百多年争论的鸟类起源和飞行起源之谜逐渐走向清晰;张和兽等哺乳动物化石,代表着我们习见的现生哺乳动物最早的远祖;大批鸟类化石的出土,为我们阐释了早期鸟类的演化及飞行的起源。 “暴龙爬行在开满了花的原野上,鱼龙游过海洋,而翼龙在天。”——席慕容的这几句诗,可能就是我们对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生命世界的印象——一个爬行动物的时代。而我国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以及内蒙古东南部的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已经大大丰富了我们关于中生代生命的认识。现在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及开花的被子植物,科学家都已在热河生物群中找到了它们的化石祖先。中生代并不仅仅属于爬行动物,而是一个鸟语花香、蛙鸣阵阵的世界。

“热河生物群”是在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左右)分布在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的冀北、辽西地区的一个十分繁盛的中生代生物群。它一方面具有比较独特的土著性生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是许多重要的现代生物类群的发祥地。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虽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古生物学界声名鹊起,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特别的兴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化石种类的极其丰富和超常的保存状况。到目前为止,这一地区已经记述的植物化石有60多种,无脊椎动物上千种,脊椎动物约70种,而且鱼类、鸟类等化石常常富集保存。此前,中生代鸟类化石的发现非常有限,比如德国始祖鸟自发现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仅发现7块化石;而在辽西四合屯这个小山村,在1995年仅几个月里就挖出了数百只孔子鸟化石。另一个方面是,热河生物群的许多种类,涉及到生物演化的许多重大的、尚存很大争议的学术问题,比如鸟类起源与早期演化、飞行及羽毛的起源、早期哺乳动物的进化、“温血”恐龙、两栖类在中生代中晚期的进化之谜及现生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被子植物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与访花昆虫的协同演化,等等。三燕丽蟾的发现,为我们带来中生代的声声蛙鸣;中华龙鸟等带毛

恐龙的化石,使历经一百多年争论的鸟类起源和飞行起源之谜逐渐走向清晰;张和兽等哺乳动物化石,代表着我们习见的现生哺乳动物最早的远祖;大批鸟类化石的出土,为我们阐释了早期鸟类的演化及飞行的起源;而辽宁古果的发现,则将一个鸟语花香的遥远世界,展示在我们眼前。

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热河生物群》一书,是一本集学术和普及于一体、图文并茂的重要作品。该书首次将热河生物群各门类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热河生物群的整体面貌,以及相关的进化和古生物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既适合专业人士参考,又适合对进化和古生物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鉴赏。

该书由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前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张弥曼院士主编,作者都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一线专家。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也曾对热河生物群的创新研究工作多次给予肯定,并欣然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在每一个章节中,作者们几乎都融入了该领域最新的发现和研究进展,读者都能学习到很多生物学科的知识。这一切,决定了该书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前沿性。

虽然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古生物学可能是一个比较冷僻的学科,但对古生物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却大有人在。针对这一点,该书作者将该书定位于学术性很强的高级科普书,撰稿时十分注重可读性,文字流畅、易懂。难能可贵的是,全书从前到后不见科学八股的文风。该书的筹划工作已有数年,每一章节都是几易其稿,编写者的严谨和认真可见一斑。此外,不同的章节还配有谱系关系图,以及部分相关现生生物的照片。每一部分对化石的介绍,都能结合普通读者比较熟悉的现生生物的知识,恰当交代背景,从而消除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古生物学的复原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这两个方面,该书可以说都达到了一流的水准。书中许多艺术复原是由著名的生态艺术画家杨恩生和昆明植物所的曾孝濂先生与古生物学界通力合作的结果。这些艺术的复原,让那些已经沉睡了一亿多年的生命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精美的化石图片,将我们带到遥远的地质年代,任生命盛衰和沧桑历史的浪涛冲刷我们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版的科普著作数量不算太少,然而能够以我国科学家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主的恐怕还不多。可喜的是,《热河生物群》正是这样一本书。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慧眼选中这一选题,并以如此的高水平完成这一出版项目,其重视学术的精神,出版的专业水准,均令人赞叹。

(《热河生物群》,张弥曼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20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