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语文高考

2001-12-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华读书报》2001年12月12日孙绍振教授《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kkk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研究点滴》(以下简称“孙文”)一文,立场鲜明,分析细密,是一篇有胆有识的好文章。批评家关心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和文学生态,十分重要!一种健康自由的文学精神生活,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而教育体制、学生读本、考试方法、以至老师趣味等,都是一点点形塑我们今天直至未来文化品味和艺术素养的重要因素。学者走出象牙塔来关心大语文环境,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不过,我也有几点不完全同意的想法,说出来请教于孙先生,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一样的,如果说得不对,也请孙先生批评。

第一、关于“托福模式”(标准化考题)能否可以考诗歌。孙文认为不行。理由是“把审美的体悟放在标准化的题中,本身就是对于情感价值的粗暴抹煞”。其实,首先应了解,考试是考试,审美是审美,应分成两个不同的领域。在应试中追求审美,是否审美的泛化?应试教育中,哪里会有审美的体悟?现代人应有“分化的智慧”(不要将凯撒的事情和上帝的事情混在一起)。其次,通过应试的杠杆,加强一个诗歌大国对于诗歌的重视、学习,我认为是一件大好事。关键是如何考,不用标准化考题,也同样会“贻误苍生”。

第二、“‘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一细节生动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kkk对还是错?孙文认为不错。理由是诗无达诂、情感难定性。我认为错,理由也是诗无达诂、情感难定性。因为,如果你认为此解才是确解(试卷可以提供另外更宽的解释),就是违反了诗无达诂、情感难定性的道理。你凭什么认为就是“闲适恬淡的心情”呢?其次,作此解释者,犯了读诗的大忌:望文生义,死于词下。“读诗(词)必此诗(词),定知非诗人。”所以,考题的形式是次要的。

第三、“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kkk对还是错?孙文也认为不错。我则认为,无论如何因人而异,也不能说这里的送别之情是“十分含蓄”的。除非,诗歌的欣赏,完全不可能有一点共鸣,只成为个人的智力游戏。而标准答案对此种解释的否定,恰是拒绝了那种缺少真实的体悟和真正的功夫,只会将“十分含蓄”、“情景交融”等话头,轻巧省力地送给每一首诗的“欣赏者”,从而将真正的文学欣赏者和伪的“欣赏者”区别开来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