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普共同体在壮大

2002-01-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周文峰 我有话说
2002年1月10日,北京皇家大饭店1号宴会厅,由《中华读书报》和《Newton—科学世界》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二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以下简称牛顿杯)颁奖大会在此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和童庆禧、中国新闻出版署图书司科文处处长李建臣、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和李元、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李竞、《中华读书报》总编辑梁刚建、《Newton—科学世界》杂志主编唐云江,以及获奖图书的出版社代表和部分获奖图书的作者、译者。与会的科普界人士满腔热情地为中国科普出版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记得大约也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2001年1月9日),与会人士在第一届牛顿杯颁奖会上提出,科普事业需要我们结成一个广泛的科普共同体。一年时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这个科普共同体的发展和壮大,牛顿杯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科普事业得到了更多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评委会主席郭正谊先生在在发言中介绍了第二届牛顿杯的评选情况。评选采用了绝对回避和记名投票制度,体现了公正、公平和民主的原则;参评图书的渠道有所扩展,列选图书更加广泛并具有代表性;增加了入选图书质量审查程序,淘汰了一些编校、翻译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在评选过程中,大家对具体图书的讨论和争论非常激烈,激发了有关人士对科普观念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新闻出版署图书司科文处处长李建臣先生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牛顿杯的评选,他个人对这个活动非常关心和喜爱。他认为,作为民间评奖活动,不必贪大求全,而是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评选理念。他希望牛顿杯进一步完善评奖规则和程序,发挥主办者的媒体优势,扩大影响力,为推动我国的科普创作和出版发挥更大作用。

何祚庥院士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他说,看到这么多科普好书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次获奖图书中,引进版图书所占比例较高是一件好事。第一,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与全世界相比,总是只占一小部分,对于科普也是这样;第二,我们国家的科普水平还不高,现在多看看别人的优秀作品,也是一种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他希望出版界在引进国外科普书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翻译,要切实提高翻译质量。

今年的获奖图书大部分是引进图书,只有两本原创作品被评为“十大科普好书”,一本是陈省身的《九十初度说数学》,一本是徐星的《未亡的恐龙》。身为科研骨干的青年科学家徐星先生对自己的作品获奖感到意外,他深有感触地说,科普工作非常重要,一部好的科普作品的诞生需要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编辑的作用不可低估。

“十大科普好书”之一《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的译者王鸣阳先生就当下翻译问题作了发言。我们通常认为中外文好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能成为一个好的译者,但他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许多满足这个条件的人翻译出来的东西让人读不懂。他认为,一个好的译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读者,他能用一般读者的眼光去阅读等待翻译的文本,他的译文也能被一般读者所理解。此外,一个好的译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认真的做事态度,最重要的是,他应该相信自己的常识和逻辑判断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