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场关于奶酪的战争

2002-03-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戈 我有话说
奶酪(Cheese)是欧美人的最爱,品种成千上万,风味各异。

奶酪的起源,最普遍的说法认为它是由游牧民族发明的。他们早先将鲜牛奶存放在牛皮背囊中,但往往几天后牛奶就发酵变酸。后来他们发现,变酸的牛奶在凉爽湿润的气候下经过数日,会结成块状,变成极好吃的奶酪。于是这种保存牛奶的方法得以流传。

如今,奶酪的种类和食用方法越来越丰富。除了制作西式菜肴,奶酪还可以切成小块配上红酒直接食用,也可夹在馒头、面包、饼干、汉堡包里一起吃,或与色拉、面条拌食。在许多中国人看来,那些灰暗发霉、散发着特殊酸臭味的东西实在难以下咽。但是最近由这种同国人最不相干的“奶酪”却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

奶酪大战

战争的起缘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与21世纪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本新书《我能动谁的奶酪?》,该书号称是对全球第一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彻底颠覆,首印10万册。

该书的策划编辑说:“《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和出版者的敏锐与智慧是令人钦佩的。这本书触动了一个敏感而丰富的话题,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我们如何面对变化和危机?如何在变化和危机中找到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家园?中国与世界同步,处于变化之中;中国进入WTO,变化更是深刻、迅速而惊人的。”

美国畅销书大师斯宾塞·约翰逊在他的《谁动了我的奶酪?》里反复论证一个理论:被拿走奶酪是经常发生的,不要像哼哼那样感到愤懑,不要想究竟是谁动了你的奶酪,不要想他们凭什么动你的奶酪,要像故事中的那两只老鼠一样,立刻穿上跑鞋去寻找新的奶酪;如果实在要痛苦,也要适可而止,像唧唧那样,尽快从失去奶酪的悲痛中恢复过来,投入到寻找新奶酪的火热生活中去。读者把这个理论称之为“奶酪”理论。

但是这个“奶酪”理论真的也适合当今的中国吗?

于是就有很多人开始谈论“奶酪”,其中有《我能动谁的奶酪》的作者陈彤。

陈彤是一位思维敏捷、观点犀利尖锐的女作家,她曾经写过《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没有人知道你打算坏多久》、《一本无耻的书在畅销》等。她提出了完全颠覆性的意见:寻找奶酪只是对失败的一种委婉表达,谁愿意是那个一辈子去找奶酪但是却总是被拿走的那个人呢?如果被别人拿走了自己的奶酪还为此感到高兴,认为自己是在享受变化,那不是阿Q吗?为什么我们不能问究竟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为什么如果我们问了这个问题就会被讥笑为哼哼,哼哼有那么可笑吗?是谁在笑?难道我们象放弃思考的老鼠那样过一辈子就是可喜可贺的事情?陈彤认为《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充满谎言且具有极大欺骗性的书,是一本阴谋家送给野心家的书,真正的成功者不是像书中说的那两只忙忙碌碌没有头脑一天到晚去找奶酪的耗子那样生活。陈彤指出一个简单事实——成功者经常是在不断地拿走别人的奶酪,而失败的人却总是不断地被别人拿走自己的奶酪。所以她认为许多成功者实际上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能动谁的奶酪?

陈彤采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于其人之身”的方法,她只是把原来的故事接着向前发展了发展,就对《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观点进行了颠覆。《我能动谁的奶酪?》是在唧唧找到了奶酪N站开始的,他在奶酪N站与匆匆和嗅嗅会合,但是那两只老鼠却认为奶酪N站是属于他们的,唧唧是后来的。故事从这里开始,我们看到围绕奶酪N站发生了一系列故事——有的人把财富看做是自己人生的大奶酪,于是他们为了这块奶酪而放弃了另一块叫友谊的奶酪,也有的人总是在思考如何成功地拿走别人的奶酪,建立自己的奶酪王国;还有的人索性把自己变成一块诱人的大奶酪,并且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说不,我不是你的奶酪。当然在这本书中没有忘记哼哼,他一直在执着地思考奶酪和幸福的关系,他最后成了思想家。思想就是他的奶酪。

《我能动谁的奶酪?》不是一本为了颠覆而颠覆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奶酪哲学的重新解构。陈彤习惯于以一种平静的方式戳穿谎言——简单准确,不做无谓的铺陈和抒情。

比如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作者说:“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陈彤在后面加上一个“错”字,她说:“至少应该考虑到,还有另外50%的几率是一无所有,并且失去原来的一切。”

陈彤用这种方式逐一揭穿虚伪的奶酪理论所具有的欺骗性,比如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陈彤在《我能动谁的奶酪?》中说:不一定!事实是,一般来说,奶酪和人的年龄成反比关系和递减关系,而且你成功地找到一块奶酪并不代表你永远地找到新奶酪。如果你认为生活中永远有更好的奶酪,那么你会像一只愚蠢的狗熊一样对待生活——不停地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最后留在手里的是什么?是一个最好的玉米棒子吗?常识告诉我们不是!

在《我能动谁的奶酪?》中还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哥伦布时代的世界了,到处都是新大陆。迷宫里的许多奶酪已经都有了名字,你怎么样拥有自己的奶酪?理想主义者可能会说:如果每个人分一块奶酪,谁也不动谁的就好了。但是,这可能吗?如果谁也不动谁的,还有谁会有积极性去发现新的奶酪呢?

《谁动了我的奶酪?》引出了《我能动谁的奶酷?》。当读者看过这两本观点不同的书之后,也许你会重新思考一系列新的问题,“人生到底有多少奶酪?”“是不是我们成功地找到一次奶酪就意味着我们能次次找到奶酪?”“别人的奶酪是我们需要的吗?””“什么样的奶酪是可以分享的,而什么样的奶酪是排他的?”

谁动得了我的奶酪

那本《谁动了我的奶酪》,曾在IT圈内沸沸扬扬,据说有的企业在裁员前会先把这本书送给员工,让他先做好面对变动(也就是卷铺盖)的准备。谁能想到IT的萧条和裁员,竟然成就了一本薄薄的小书。

在即将到来的更大的改革变化中,会波及到很多的知识阶层。《谁动了我的奶酪》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国情和民情?因为斯宾塞的那本书是建立在西方的道德观念上的,是建立在西方价值观上,尽管有很多和我们接近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陈彤的书是偏激还是意味深长?是否还会引起别的论争,比如“谁动得了我的奶酪”、“谁会动我的奶酪?”

话题可以跑远点,这种二次解读的图书为什么如此受到读者的欢迎?

当然,《我能动谁的奶酪》也只是陈彤的一家之说,还有没有更精彩的诠释?《我能动谁的奶酪》更深远的竟义在于它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可以这样说,它是在奶酪战争中的第一颗炮弹。我们期待着“奶酪”战争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从这场充满人文关怀的奶酪战争中,明确人生和生活的意义,得到心灵的熨帖,找到精神的家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