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文社科图书出版步入高潮

2002-03-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李 萍 我有话说
早在1999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直到如今,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出版界当然会抓住这一商机,出版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热潮简直是一波又波。日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将这类图书再次推入高潮,这套丛书的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也是人文社科普及读物。

其实人文社科类图书,自从1996年以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就陆续出版了《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系列,到目前为止,第一卷重印8次、第二卷重印7次、第三卷重印4次。2001年1月份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魅力》,已是该套书的第3辑,刚露面就受到读者的青睐,现在已经再版,事到如今,《在北大听讲座》还在西单图书大厦的排行榜上。

出版社:纷纷预订人文素质教材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是如何策划出来的?记者采访该套丛书策划编辑杨书澜女士,杨女士介绍说,只有以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才能为社会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而,近年来人的价值观教育在西方越来越受到重视,以至于在美国的一些理工科大学其核心课程竟然是人文科。在西方不仅教育界重视人文教育,在企业界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要获得真正的成功,我们必须善于反省自己,了解自己”。过去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重理工、轻人文,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读物,对于个人来说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较高的人文素质是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套丛书共14本,其中《经济学是什么》、《美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逻辑学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这5本书已与读者见面,余下的9本将陆续上市,计划在5月底之前全部出版。这套丛书主要读者群是大、中学生及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杨女士很开心地说,这套丛书虽然未出齐,但已有不少书店提前预订,特别是大、中学图书馆和理工科专业,都纷纷提前预订这套丛书,预备把这套丛书作为理工科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从市场的反信息,该套丛书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其中一位叫徐沛的学生读者给出版社写来信说,他很幸运在书店买到这套丛书的《经济是什么》,阅读后受益很大,他说自己一直对经济学很有兴趣,但一直都没找到一本全面系统的、通俗的对经济学进行阐述的作品,这本书通俗易懂,举例贴近生活,对初学经济学的读者来说,内容基本可以理解,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有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部分比较难解的经济术语,最好有一些注释,这样更能让初学者完全理解掌握本书的内容,总体来说,这本书很有学术价值。从读者寄回的反馈卡,证明已得到读者们的认可。第一位读者在反馈卡上写道:《经济学是什么》最满意的是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刻的理论;第二位从事金融的胡读者写道:经济类图书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至如此,难得好书呀。行文通畅,文风干净利落,深入浅出,通俗耐读,有趣,是难得一见的经济学通俗读本。需要改进的是,显然本书经济理论通俗、细化了,但读者想能否列示经济学理论纲要简目。第三位读者说这套丛书很有实用性。需要改进的是更系统些,更全面些,有些该标黑体字之处没有标,如《心理学是什么》中P66页,“朱利安·洛特”与“社会学习理论”都标了,而P68“班杜拉”标了,而“杜……论”没有标。希望这套丛书增加的内容:后现代主义哲学、符号学、语言学、考古学、现象学、管理学、儒学。之所以策划这套丛书,不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取得成功的需要。

专家们:培养人文素质从娃娃开始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与同类书有何不同?记者带着问题采访这套丛书顾问乐黛云先生,乐先生说,人文素质最核心的是怎样发挥人的创造性,人只有发挥创造性后,才会自由思考。怎样培养人的创造性?首先必须具有广泛知识,才能有所创造,也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就产生兴趣,所以说兴趣来源于知识,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广泛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这种最宝贵财富就是从青少年开始培养,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该丛书有三个特点:第一,这套丛书是从当代最关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很前沿的思想和观点。如过去讲文学是什么?都会从纵、横方面来讲,这样的方式不适合接受和普及增长人文知识。而《文学是什么》中讲:文学是一面镜子还是一束阳光的问题,这种语言转向,能把读者引进来一起讨论问题,启发读者的积极参与性,这就是与其他丛书不同之处。第二,强调古今中外把通,所举例子都是全世界人民创造的财富。突破界线,给读者的完整性,打破地域,能给读者很大的空间。每本每章前面都有古今中外名人的警言,右边配有图书和引句作者简短介绍,读者不需要花很大功夫介绍,很容易就了解到作者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这对读者理解全文很大启发。第三,单行本的设计和形式新颖,如每本书都设有一个书签,上有作者亲笔签名和联系电话,这样方便读者和作者直接交流,还有书签的纪录很有诗意。每章完后都有一面空白纸,这是留给读者写读后感的地方。

这套丛书对中学生来说可能深了一点点,但没有关系,中学生可以多看几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对培养人文、兴趣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丛书适用范围不仅限于高中、大学,还适合普天下的教师们,特别对于理工科的学生们,这是一套难得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21世纪是跨文化、跨学科的时代,孤立研究某一门学科是很难成功的。这套丛书使读者有一个全貌,了解现代,起到指引人文社科的方向。乐先生还说,她读完《心理学是什么》之后,都有很大的启发,以前对心理学的东西很模糊的印象,读完后,感觉自己又建立一个新学科的平台。这套丛书对提高人文素质的确很有好处,但有几处错别字,例如《文学是什么》是第31页中引用庄子的话,把“筌”写成“荃”,这二个字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前字的意思是捕鱼的竹器,而后字意思是一种香草。另一处仍然是本书,第25页,倒数第5行,把“鸦”写成“鸭”。但这套丛书从整体来说,还是很成功的,从策划选题到书出版,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接着记者采访《伦理学是什么》作者何怀宏教授,在采访中才知道,何教授是带病完成的这本书。何教授对记者说,这本书重点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点,书中所设例证、伦理原理都是用很生动例子讲解的,读者无意识就有反醒精神,而且还会很主动、很积极参与伦理学当中来。

校园内:掀起科技人文之风

今年寒假,武汉市的中学生们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请两院院士举办科技人文知识讲座,弘扬科技人文创新精神,是今年寒假武汉市中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节前,科技人文之风吹遍武汉三镇。武汉剧院内座无虚席,来自武汉市区的近2000名中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做的科技讲座。科技之风未平,人文之风又吹响了,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来到汉口铁路中学,为2000多名中学生做了一场题为“人文与科学并重”的精彩讲座,让学生领会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杨院士又到洪山区英格中学为学生做关于“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的讲座。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桥梁专家方秦汉,来到武汉三中作讲座,纵论中国桥梁建设成就及发展趋势,畅谈自己献身祖国桥梁事业的真情实感,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奉献与索取等人生选择。中科院院士刘建康来到湖北大学附属中学,参加该校学生组织的“绿色武汉行动”,并为学生们做了一场题为“保护水资源”的科普讲座。两院院士给武汉市的中学生做科技人文讲座,既让学生领略了科学大师们独特的人格风范,又使他们增长了科技人文新知识。武汉十五中的一名学生听完院士讲座后,深有感触地说:“院士给我们上了一堂妙趣横生的科普知识课和饱含哲理的人生修养课,使我们终生受益。”

据悉,武汉市已聘请7名两院院士为中学生做了25场科技人文讲座,慕名前来听讲的中学生逾5万人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