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现代禅僧,以情证道

2002-05-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晓平 我有话说
该书以中国的禅宗思想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将苏曼殊的绘画及画学思想放在中国禅宗史、禅画史的背景上加以考察,同时按照绘画研究的风格分析法及本文互涉理论,与其诗歌加以相互比较研究。作者鲜明地提出将苏曼殊放在二十世纪初文化转型时代与晚清佛学的一般入世性潮流中观照判断,可将其定位为“现代禅僧”:“以情证道”是他不同于前代禅僧的独特处,“情佛煎熬”则是禅僧悟禅的精神磨难历程;而“现代禅僧”之所以冠以“现代”二字,就在于曼殊的学养与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带给他的禅学思想以某种“现代性”。这一观点的提出一举澄清了长期以来包括梁锡华、李欧梵、刘心皇在内的诸学者质疑苏氏僧人身份的众语喧哗,也为其分析苏在创作中参以西法力图变更创新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的努力奠定了基础。作者从讨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诗画一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观入手,在对比中指出苏曼殊诗画里共同复现的禅佛名相。当然,大量禅佛名相在其诗画中同时出现而使它们都带有浓厚的禅佛色彩不过是表面,作者并不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分四个方面论证曼殊诗与画深层结构中禅境的互通。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发挥得最好,该书论述最精彩的部分。一是其早期诗歌绘画中

“雄浑而高逸”的禅境;二是其山水诗、山水画的寂寥荒寒之境;三是苏诗画中空诸色相的禅境;在禅心中打破物我、物物、时空的界限而外化成空朦的诗境、画境。在这里作者还着重列举了曼殊一些最富独创性的诗句,如“指点荒烟锁石城”、“桃花红欲上吟鞭”、“庵前潭影落流种”、“疏钟红叶坠相思”等,以及名画《登峰造极图》、《汾堤吊梦图》等等等于色中悟空的例子;四是以美人、女郎、仕女为题咏对象的仕女诗与仕女画的禅佛境界。无论其中是以美人作为参禅对象,还是借美人身世隐喻自身的家国之恨,亦或伤情忧生,都指直指此境,而第三种倾向在其诗画中表现尤多。由于曼殊本人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只有一篇《曼殊画谱序》明显表明他对绘画艺术的看法),作者从其小说、笔记、诗、画跋、书信等文本中断断续续流露出的画学理念中分析提炼出其思想,因而在此尤见作者于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上的功力。在分析曼殊对于南北宗的态度、从“我自用我法”到“余画本无成法”中,作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禅门宗见对曼殊的决定性影响,从而重新评价了他在中国禅门绘画史上的历史地位。

综合检讨该书,应当说,不但其整体立论能够自圆其说,理论持之有故,分析言之成理,体系自能条分缕析,而且在具体章节中也时有精彩的卓识洞见之处。作为苏曼殊研究中的一部具有理论突破性创见的佳作,必将在曼殊研究史上留下自己应有的位置。《苏曼殊诗画论》黄永健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