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买车与开车:为资源付费

2002-05-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樊纲 我有话说

经济学家樊纲在多年前,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文明批判’的批判——关于发展私人轿车的思考”,并由此引发出一场积极的关于汽车的讨论。近期,樊纲又将一篇名为《买车与开车:为资源付费》的文章收录在他的新书《发展的道理》中,作为他汽车观点的又一种延续。本书还收录了“中国‘入世’:不会是‘灾难’,也不会是‘奇迹’”、“西部的发展:发挥相对优势与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基因泡沫’应会小于‘网络泡沫’”等精彩文章。本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话题是从城市限制经济型车的现象引起的。我认为,限制经济型车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从经济、环保、社会公平等各个角度来看,都应该采取向经济型车倾斜的政策,国际上只听说有限制排气量大的车,而不是相反,因此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事简直就是“反动”。但是,国内的经济型车确实需要改进,经济型车不等于技术水平低下的次等车,在污染、耗油等方面一大堆问题。一方面国家要鼓励经济型车消费,一方面生产厂家要拿出技术上符合要求的经济型车。这样才能使经济型车的生产和消费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限制经济型车的现象使得汽车消费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对此,我认为应从经济学的角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国家一定要发展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还要鼓励老百姓买车、用车,充分享受汽车文明。但与此同时,要分清“买车”和“用车”是两个概念。买车只是拥有一件物品,如同拥有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而用车则是一个社会过程,要占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如占路、占空间、排废气等,这些都要有成本,都要靠公共财政支持,理应从用车人身上出,在只有少数人开车的情况下,就更得直接从用车人身上出,而不能让不开车的大众为此付费。所以用车人一定要对这些付出应有的费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公共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里。如果费用收不上来,路就修不了,车在哪儿开?环境也得不到治理,汽车工业也无法实现良性发展循环。

不仅路和车有一个平衡发展的问题,公交和私车也有一个平衡关系。目前在城市建设中首要的事情应是发展满足大多数人需求的公共交通,发展中国家更应如此。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几乎家家有车,人们上下班却宁愿乘公交车,因为这样更经济,更高效率、更不浪费资源。交通是一个大系统,必须做到地上公交、私车、地铁、轻轨交通等平衡发展,才能有利于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不赞成那种如果让汽车工业发展、让汽车市场扩大,就要让政府降低收费的观点。我认为,费用收得还不够。当然我也反对许多地方政府巧立名目的乱收费,认为应该好好理清政府的各项收费是否合理,研究收上来的费用是否有效地运用到了交通上,但不能简单地一说鼓励汽车消费就是要减少收费。将来买得起车的人如果想用车,就不能怕贵,这符合经济学的道理。中国汽车贵主要还是汽车工业自己的问题,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成本太贵,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而是怪这怪那,是转移视线。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要用对外开放为理由,说少收费是为了与外国厂家竞争。汽车市场开放了,外国车进来,政府对购车人收的税费是一样的,竞争的部分还是你那个车的成本!

我承认,我不愿意听到有人说要有一个私人购车的“高潮”,因为高潮过后必定产生波动、出现低潮。别指望高潮会带来更快的发展。私人购车市场最好能平稳地扩大、逐步地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逐步提高的。影响汽车消费的瓶颈很多,并不是解决了哪一个环节的问题,其他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他希望国家的政策和媒体宣传要积极引导私车消费,而不能过分造势。汽车工业自身要做的是尽快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形成规模、搞好结构调整,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在外部环境的支持下发展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