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2002-07-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卫 我有话说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本书执行副主编、著名军史学家田昭林一言以蔽之: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也正是本书最值得一说的地方。

中国抗日战争,存在着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的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史学界对敌后战场的叙述和研究较多,对正面战场则很少涉及,基本上是个“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同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出现了健康的局面,开始从某些侧面研究和评价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取得了一批成果。但从总体上讲,仍然停留在零星的阶段,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地研究正面战场作战史的学术著作问世。在已出版的作品中,有不少基本上是参照台湾当局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籍撰写的,因此在内容和观点上,往往有失偏颇;而台湾的有关著作,特别是官方的著作,绝大多数对抗日战争的总体叙述不符史实。这种不符史实不仅表现在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作战的否定和诬蔑,也表现在对正面战场许多战史的肆意篡改。在台湾的史书中,甚至连坚持抗战的冯玉祥、李宗仁等,也被写成“反叛将军”。又如人们熟知的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根据当时史料记载,它虽然暂时延缓了日军进攻——需要指出的是,它最终未能阻止日军西进——但是却淹没了豫、皖、苏3省44个县,淹死89万人,使千百万人无家可归,还造成了连年荒灾的黄泛区。但是在台湾的军事历史学家笔下,却写成了“黄河决口成功……非但无任何人员伤亡,即猪狗牛鸡,都随人走避,并无损失”。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则站在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立场,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让事实本身来说话,还历史以本来面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本书编写和审校的人员,既有专门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研究的学者,也有曾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国共两党的将领。这就为本书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说服力。

从学术的角度来讲,本书反映出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全面论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专史。作者运用历史学和近代军事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再现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史的全过程,既有战役经过和结果,又详尽论述了各战役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图、战役指挥和组织。在许多史实上填补了空白。特别是在各章节之后均有对该战役胜败得失的评析,这对于今人吸取历史经验、认识近代战争的规律,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此外,正面战场作战史的研究,应该突出作为专门史——军事史的特点。一些已经公开出版的这方面论著或文章,由于作者多数不太熟悉军事,因此评述各次战役时,往往偏重于政治的角度而对于军事上的问题有所疏漏。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弥补。

其二,通过翔实的史料,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很有说服力地回答了正面战场作战史研究中一些重大的问题。例如,关于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问题,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撤退是否真的实现了蒋介石预定的“以时间换空间”等等,作者都提供了很多有力的论证,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看法。但作者并不武断,仍然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和启迪空间,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三,正面战场作战史的研究,最困难的是如何把握好分寸。作者在这方面努力做到了立论公允。该书坚持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让事实说话,在评价各个战役的成败得失和功过时,既不擦粉,也不抹黑。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真实历史。这与台湾出版的有关战史著作中任意夸大战果、掩盖事实真相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使本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多年的写作时间里,参与工作的军内外学者们不畏劳苦、四处奔波,查阅了国家和地方档案馆的大量原始档案;同时,调阅参考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出版的300余种图书。查找资料只是第一步,作者们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已有的资料仔细甄别,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据统计,仅定稿后的引文就使用了290多部图书和相关档案。为做到精益求精,初稿完成后,多次征求军内外史学专家和战役当事人意见,经4次修改,方才定稿。正因为如此,才使本书具有了超出同类书的学术质量和存史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