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幻象”的边缘思索教育

2002-07-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岳凯华 我有话说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它正在日益影响和波及中国的社会生活,这一迹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和明显。全球化的一个直接表象,就是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为人们打造各种“幻象”。

就教育领域而言,各种类型的大众媒介给莘莘学子打造的考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的求学美梦显然就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幻象”。也许,全球化本身就是西方世界率先打造进而传遍全球的一个“神话”。然而,小小年纪便轻轻松松圆个哈佛、北大、清华梦却并非不能成为现实。君不见,四川走出来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湖北一家培养出的姐妹三博士,湖南更有一位三次休学、两次跳级却能15岁入清华、20岁读博士的李路珂。各类所谓素质培养的纪实书籍对她们的求学事迹都给予了生动的记载,其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2月推出的《超越课堂》就是对湖南这位博士女孩家教的一次详尽揭秘。

从表象上看来这些都不是“幻象”,但实际上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有能力分清究竟什么是切身的理想、什么是高悬的梦幻吗?既然全球化就是打造各种“幻象”的舞台,各种传媒又把我们领进“幻象”的境地,我们的教育就得更加保持一份清醒的意识。

其实,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大不相同的。我也是一名博士,但我却无法像李路珂那样20岁之际就投身入名师之门。每个人都受到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学习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发展道路只能在这种具体的“规训”中进行具体的选择。我们岂能不知20岁读博士会让人津津乐道的快意?然而,每个个体选择的结果就未必真的那么乐观。在求学的路途上,可能你的家长一字不识,还谈得上良好的家教?可能你正面临着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又怎能购书、旅游开阔自己的眼界?也可能,你没有李路珂们那样的禀赋、灵感、毅力和机遇。当我们的教育、求学不知不觉、有意无意碰到林林总总“幻象”的时候,需要触摸的是我们自己的真实脉搏和心跳,我们的教育、求学只是既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自由,我们不可能也像别人一样的成才,别人的家教方法、别人的求学经验只能供我们、供我们的家长参考。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大量素质教育纪实书籍的出版是值得的,我们应该购买、更应该阅读这类书籍。但是,我们、我们的家长不能因此而迷失自己的方向,我们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有我们自己、自己孩子特色的求学道路,寻找一种相对心安理得的教育方式和求学行为。不过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全球化的时代使我们逐渐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什么都可以“复制”,教育就不可以“复制”么?倘若如此,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莫大悲哀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不可能复制出一个“刘亦婷”,也不可能复制出一个“李路珂”,教育永远找不到标准的答案。无论个体作出什么样的教育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都不可能被事先预定。即使你选择李路珂式的求学道路,你书写的历史也总是你写下的,你的“笔迹”总在永无休止地涂改着李路珂的“笔迹”。但是,教育却不能没有传统,教育需要在自己的历史处境中理解、尊重传统,这就需要各类媒介原封不动地记录、传递传统,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更深厚的传统积累。毫无疑问,通过出版媒介,李路珂的历史或许会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模式、一种传统,但我们依然不能因此步入教育的误区。

教育总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传统,教育是不可能的。我们或许会通过这种家教传统来教育后代乃至教育自己,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吸收,只能把握这种传统的内在精神,通过创造性的理解和转化,帮助自己投入教育,使得每个个体在教育中实现心智的自由发展和精神的自我创造,恐怕这才是出版者出版这类素质教育纪实书籍的本意之所在。

[值班总编推荐] 一次购票终身游,何以让人拍手叫好

[值班总编推荐] 这副担子,接过来挑下去……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