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漫画学历史

2002-08-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吴晓红 我有话说
《漫画世界史》(一、二),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漫画如今越来越受宠。在美国,有一个漫画系列书在亚马逊网站上热卖,《出版商周刊》将它选为有史以来12本图画书之一。英格拉姆集团对它的评价是“赢得了图书评论家和普通读者的喜爱,成为非常轰动的畅销书。”这套漫画书就是《漫画世界史》(一、二)。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但许多人都有为背诵枯燥的年代表和事件而头痛的经历,历史有时让人沉重。《漫画世界史》以全球的视角、幽默的图画、生动的文字,轻轻松松地讲述世界历史,融世界史知识、娱乐性的漫画及学术著作为一体。《漫画世界史》(一)从大爆炸讲到亚历山大大帝,用现代人的语言描述了远古的生活,把十几亿年的历史浓缩到几百页的图画和文字中。读者仿佛乘着时间机器,回到了混沌初开的时候。对于宇宙的形成,书中给出了几个解释,这些解释完全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最能体现作者的天才的是他对生物进化的阐述、对恐龙时代的情形以及恐龙在地球灭绝的原因的猜测。接下来作者向我们细细道来世界各地的文明进程,古埃及、古希腊、《旧约》的部分内容等等,直到亚历山大大帝。作者首先选取了科学的事实,再配上活泼的图画,还有说明文字,图中人物的对话更是句句透出幽默。时间机器的旅行是愉快而丰富多彩的,虽然其中的许多东西以前曾经见过,但总会让人有意外的惊喜。“脚注”中讲述的是与主文内容相关的独立的小故事,如性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古人类学家的故事、法老的女儿和金字塔的建造,让人忍俊不禁。

《漫画世界史》(二)接着上一册亚历山大大帝开始,讲述的是中国的春秋时期到罗马的衰落的世界历史。出版后同样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美国著名作家林恩·约翰斯顿称它为“送给快乐而好学的人的礼物。”同第一册一样,本书不但写了历史上的伟人,也关注了下层人民、妇女和战争的失败者。把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与广大的世界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第一册,我们看到亚历山大大帝进军印度,这个充满了神奇的神话和传说的土地。“印度赶走了他,如同大象赶走了一只蚊子,”接着书中讲述了印度教、佛教、蓍那教的创立和发展,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高深莫测而又妙趣横生的宗教知识。中国的历史是本书浓墨重彩讲述的,中国的内容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正如书中所说是因为中国的故事“太迷人”,令人“无法拒绝”。中国是有着丰富历史的国家。作者从尧、舜、禹的故事开始,以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线索,讲述了夏朝、商朝、周朝、汉朝、三国等历史,有的地方又非常有细节。像大禹治水、郑庄公掘地见母、吕不韦的故事、荆轲刺秦王、赤壁之战,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事在外国人的笔下有了另一种魅力。接着本书回到了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的古巴比伦,惟妙惟肖地叙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帝国发展时期的风风雨雨,一直到它的衰落。罗马历史也是本书的亮点。恺撒、屋大维、尼禄、安东尼等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于纸上,像看电影一样。读者在边读边笑的时候,对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就会熟悉起来。

书中的历史大部分为有证可查,如中国历史的部分大多以司马迁的《史记》为蓝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还是非常谨慎的。书后列出了一长串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参考书目,有益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世界历史。但也有一部分素材采用的是传说和野史,与正史不尽符合。如三国的历史选的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这一点作者也明确说明。也许因为《三国演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本书是外国人眼中的世界历史,诠释方法明显带有外国人的痕迹。如书中称孔子为“自由编辑”,庄子为“有幽默感的哲学家”,老子为“浪漫的诗人”,这样非同寻常的解释却也贴切,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将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事件平行展示,给读者以完全直观的感受。它一改历史知识的学习大多为年代和事件的简单罗列的方法,以引发读者的热情为主要方法,会给沉闷的历史课堂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的确值得推荐给那些对历史感兴趣和有幽默感的人。正如康奈尔大学教授卡尔·撒根所说,“它比90%的教科书更适于学习世界历史”。许多教科书没有提到的东西,在本书中也会找到,如韩非子的寓言“守株待兔”,“皮洛士的胜利”这个词的来源,数学家阿基米德之死等。本书因为是漫画形式不免有夸张的成分,对宗教的解释也以幽默的方式,所以最好参照宗教的原著,如《圣经》来读。

本书的作者拉里·戈尼克是美国著名漫画作家,曾获得Inkpot Award等美国漫画的许多奖项。他的漫画以独特的视角及叙述方式,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格,历久而不衰。他的作品已销售50多万册,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漫画物理学入门》、《漫画遗传学入门》、《漫画生态学入门》、《漫画美国史入门》等中译本都已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知识性、娱乐性兼备,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好学和快乐是人类共同的本性,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这套《漫画世界史》一定会得到我国读者的喜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