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寻明清江南望族的踪迹

2002-08-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梧桐 我有话说
《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吴仁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古代史上,家族一直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弄清某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就必须弄清这个地区的一些代表性家族即著姓望族的情况。吴仁安教授的近著《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即以望族研究作为切入点,通过明清江南望族兴衰变迁的历史,来反映江南城镇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作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便属意于明清江南望族的研究。从此,他除长期坚持跑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埋头查阅各种家乘、族谱、年谱和方志、笔记、文集等,从中发掘大量资料外,还继承我国史学注意实地历史考察的优良传统,亲至江南许多城镇进行历史考察。每到寒暑假,他常常不辞劳苦,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雪,游览一些古风犹存的城镇、集市和乡村,探寻明清望族的故宅、园林和墓地,访问望族的后裔,搜集有关的旧闻轶事。几十年来,他先后考察过江、浙、皖南和上海的五六十个城镇,获得大量感性资料。这些实地考察得来的资料,不仅弥补了文献记载的阙略,或者纠正史书记叙的讹误,更重要的是使载籍抽象的文字记录变得生动具体。因此,本书的内容丰富可靠,翔实生动。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明清望族数量繁多,全书仅用27万字进行概括论述,无疑具有相当的难度。作者巧妙地采用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来构筑全书的框架。对望族的论述,一方面择取明代长洲申时行和清代昆山徐乾学、苏州潘世恩、杭州许学范、常州翁同?等几家望族进行重点的个案研究,或叙其身世门祚,或评其业绩功过,或论其家族兴衰,另一方面又选择明清时期的上海地区、皖南徽州府和江东镇、常、苏、太三府一州的望族进行面上的整体综论,探讨三个区域的族群类型、兴衰原因及社会影响。对江南社会经济文化的论述,也是采取个案研究和整体综论的办法来处理。点上的个案研究,便于进行细致的考索,具体的分析,使论述显得有血有肉,面上的整体综论,利于开阔视野,高屋建瓴,从具体琐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抓住本质,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使本书能以有限的篇幅纵注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本书的写作,广泛吸取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家庭学、方志学、谱牒学等多种学科的学术成果,而又融进自己长期研究的心得,其中颇多独到的见解。作者指出,明清江南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的萌芽,使秦汉以来“有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遭到否定,商贾本人或子弟可以“读书登第”为官,其他阶层略有积蓄者亦可供子弟“读书习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形成著姓望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的文化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义学、社学与书院等学校遍布各个城镇,这又为人们读书登第创造了条件。因此,明清江南的望族“一般均与科举入仕有着不解之缘”,而且“以文化型家族居多”。这种文化型家族,由于文化积累丰厚,其门祚比之豪门右族、官宦世家要长。而徽州地区,由于“贾儒相通”,更重视教育,其望族的社会地位又比松江、昆山、苏州等吴中望族较为稳定。作者认为,影响望族形成和兴盛的原因,主要有“先辈比较健全的生理和心理组织及其优良品质”、“有选择的婚姻”和“向心的移殖”。导致望族衰落的因素,主要是“子孙的不肖”、“战争的破坏”、“政治动乱和政治变动”,后两者是客观因素,前者是主观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望族的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耳目好尚,衣冠奢俭,恒足以树齐民之望而转移其风俗”,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尤为显著,故“移风易俗和改善社会风气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倡导”。这些论述,都是相当深刻而发人深省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