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价“19.8现象”

2002-09-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从读初中二年级时自行买回第一本藏书《红楼梦》起,至今我的购书历史已有近十五个年头了。在这十五年的经验中,我越来越觉察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不管是哪家出版社或是哪位书商,在图书的定价上都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好把尾数定为8。此一现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曾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畅销一时的《中国可以说不》、《岁月随想》的定价均为19.8元,《苏菲的世界》的定价为29.8元。近几年来这一现象虽有所缓和,但尾数为8的定价在图书市场上仍触目皆是。随便举个例子,譬如我刚收到的2002年第4期《书城》杂志,该期的资讯专版共向读者推荐了19本书,其中有10本书的定价的尾数为8,占了一半还多。在这一系列的数字中,无疑以19.8最为典型,因此,我们不妨把这一现象称为“19.8现象”。

任何现象的诞生都不是毫无原因的,考察一下“19.8现象”的起因,也颇有意思。首先,这肯定与社会上流行的数字迷信和数字崇拜有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都很喜欢8这个数字,只因为8谐音“发”。一些电信公司甚至在出售尾数为8的手机号码时要额外地向顾客收一笔好号费。流弊所及,图书界也未能幸免。不过,祝读者“大发”也算得上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吧;其次,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19.8这个数字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譬如把书价定为20元,读者有可能认为此书太贵而放弃购买。而定为19.8的结果就不同了,因为读者付款时通常都是拿出20元的整钱,商家要找回两毛钱,就是这两毛钱,容易让买书者产生一种占了小便宜的错觉,从而达到购物愉快的效果。以此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实在表明了商家对消费者的尊重。

常言说得好,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图书市场上也大抵如此。试想一下,假如一本书按统一的标准应定价为20元,商家肯定不会出于尊重消费者的目的把价格降为19.8元。反之,如果这本书的实际价格应为19元,商家则很有可能受利益的驱动将销售价提高为19.8元。实际情况可以作证,读者诸君不妨认真回忆一下,您所购买的图书中,定价为20元的有多少,定价为19元的又有多少。如此一比,商家的如意算盘便昭然若揭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