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书告诉你

2002-10-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陈村

《暗示》 韩少功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我在这个夜睡不着重新回到书房,召唤我去讲故事的儿子已经睡熟,连同他的母亲。我读着韩少功《暗示》的最后的部分,习惯地用一枝铅笔在书上画着文字和线条。这书是作者委托编者送我的,是我在它还没印好时就订的货,我对它的作者颇有信心,那是一个不甘心得过且过的男人。当然,我不可能像我厌恶的书评大家挥霍几十个顶级的形容词,它们这是为书抹黑,如同林彪著名的“四个伟大”和《再版前言》,其实是给毛泽东抹黑。

我以赞赏的态度阅读《暗示》,认可这是一个好形式。一段段地说,前言不搭后语地说。小说的形式需要深入和拓展,至少需要改换。所谓的先锋文学们被招安之后,小说变得十分良家妇女。我为韩少功的出墙而拍手。这是读物,而不是狭义的“小说”。我喜欢“读物”这个词,它囊括一切而平平静静。什么小说不小说的是一种无奈的分类,是为偷懒而找的归属。我们其实只需要读物。《暗示》面对人生中无可逃遁的质问,要回答要献出自己。它顽强地搜寻被文字遮挡、埋没的意义。它无奈地用文字来阐述展示全部信息的重要性。看着看着,技巧不重要了,我被卷入那些词语和感觉,怀想当年。

《徐志摩传》 韩石山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这书也是向作者讨来的。我家的书架太小,最怕有些人送书给我,那书大多是我不想看的,书上题了字请我指正,送也送不了扔也扔不得。很少的时候,因身有残疾出门找书不便,我厚颜向作者讨书。我讨十分想读的书。

徐志摩前辈写过不少好诗,最后死于飞机失事,甚为可叹。我读他的诗,想了解他的环境和境遇,就要读传记。韩石山是《山西文学》当家的,桀骜不驯,必有可观。看书一过,他却是谨小慎微,事事讲究出处,显出诚恳与勤奋。我怕那些潇洒倜傥的作者,人家家里的事情由他来云里雾里地说东道西,我相信他好还是不信他好?我怎么知道哪里是他的原创哪里是史实?如果将它当作信史擅自引用,难说不被人笑话。行文可轻捷,为人要庄重。韩兄的做法甚得我心,行文的气味很正。作为传记,他还别出心裁地把一半篇幅让渡给书中提到的各色人等,这样,读起来就清清爽爽,像网络上的“超级链接”。还有一好,作者的褒贬和心思隐藏在后面,且让史料说话。写人家的传记,就要收敛了自己,只静心听那遥远天际的回声。

这些日子在网上买了不少书,读得忘乎所以。值得一记的有不少,只能下次再说了。

叶秀山

《当代基础理论研究卷——留美哲学博士文选》 牟博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2月出版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辑集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留美学生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十篇,第二部分为特为本书写的“主要哲学领域研究进展概述”。

本书的哲学背景和视野基本是美国分析学派的,而这个学派的哲学旨趣常常跟我们的社会思潮和学界兴趣不很相同,非专门学习不大容易进入它们的世界。然而,我本人一直感到,我们中国的哲学界,要多多注意研究分析哲学的问题,我们欠缺这方面的训练,要大大的补课。只是就自己的工作来说,老是提不到日程上来,那些愿望和许诺,都成了空话,非常惭愧。牟博编的这本书,使我有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在一个生疏的领域,有了指引。

书中作者多数如今已经是美国一些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再将自己的博士论文亲自译成中文,希望中国的学界能更多了解他们,并通过他们,了解美国近期的哲学趋向,其志可嘉。本书的第二部分,分“形而上学”、“认识论”、“语言与心智哲学”等六个部分,概括介绍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我饶有兴趣地看到,有些论文中涉及问题,就我们做哲学史的来说,也有可以沟通的地方,我愿意跟大家一起认真阅读这本书。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卷——留美哲学博士文选》 牟博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出版

本书为这套博士文选的第二卷,全书分“思维方式等”、“德性伦理学”、“儒家伦理传统与生命伦理学”和“社会与政治哲学”四个部分。除第一篇张祥龙论现象学构成论与中国古代思想外,大都也是从分析哲学视角探讨中西哲学交往中的哲学问题。

海外学子,学有所成,拳拳怀念中国文化之根本,借鉴西方哲学以求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天地,实在是很值得称赞的工作。中西哲学的会通和合的研讨,固然已有时日,但是从分析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尚在起始阶段,虽然已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但须努力的地方尚多,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书中许多作者,因长期在美国做哲学学术工作,对于美国哲学已经登堂入室,而同时也熟悉美国汉学界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工作,就具有思想和材料两个方面的优势,因而理应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

另外据编者介绍,书中各文,大多在国外有关杂志发表过,这样对于弘扬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当然就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做的人相对较少,时间也相对短一点,书中涉及问题,可以推敲的地方不少,但是各位作者认真做学问的态度,跃然纸上,在目前学界学风比较浮躁的情况下,是很值得向他们学习的。

赵本夫

《足圭步斋读思录》 董健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董健先生是南京大学著名学者、理论家、博士生导师。著述颇丰。编入此书的,多是作者近年来的一些随笔、杂感、短论。该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社会人生、文化心态进行批判的同时,无情地解剖和批判自己,毫不遮遮掩掩。这种坦荡的胸怀不仅无损作者的形象,反而让人感到一个学者高洁的人格魅力。在极“左”的年代,很多人被扭曲变形,过后都以英雄自居。但董先生却把解剖刀对准了自己,掏出了一颗血淋淋的心,这才是真的英雄。董先生并没有害过什么人,却能如此自思自省自悔自责,让人感动。这本书是一部人生的大书,是文化人的一面镜子,我们都能从中照见自己。如果文化人没有这种自省精神,社会再有风吹草动,悲剧还会重演。

杨念群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刘禾著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刘禾这本书里的部分内容在1999年曾以《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为名出版过中文本。目的是颠覆传统思想史写作的一些似乎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比如大多数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者往往不加甄别地把对所谓“国民性”的批判程度当作衡量中国近代思想演进的基本分析框架,而没有意识到“国民性”概念恰恰是外来者刻意构造的一个结果,投射的是西方人眼光里形成的“东方人”形象。如果不加选择的使用,就会遮蔽中国人对自身形象变化的合理认识。

刘禾研究的是西方语言经过翻译的程序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书写方式,这个角度的确是原有思想史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她设定中国与西方进行的思想交流所运用的语言并非是透明的,而是复杂权力运作的结果,必须历史地分析其相互译介时的具体历史语境,而不能预先设定这种交流在翻译上的对等性。《跨语际实践》基本沿袭了这一风格,对文本解读更加细腻。不过由于作者可能受限于所受文学批评的背景训练的缘故,在对跨语际实践的制度分析方面仅以良友公司为例作个案分析,显然有些单薄,离真正的历史语境化分析尚有距离。

温儒敏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洪子诚著 三联书店2002年8月出版

这是洪子诚教授在北大中文系为研究生讲授当代文学史专题课的讲稿,主要是研究“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当代文学”的形态特征。过去一般认为“当代文学”就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既然处在当代,不言而喻就有“当代”的文学。而洪先生认为这种看法太过“平面化”,留下了许多矛盾和裂缝。他要做的工作就是清理“当代文学”和相关的概念与历史叙述方法。该书探讨了“左翼文学”在四五十年代的演化,它如何处理与其他文学力量的紧张复杂的关系,又如何通过“资源”选择与“经典”的重评,以及文学体制的确立,而形成“当代”的形态。关注文学体制及相关的文学“生产方式”对于当代文学的直接影响,是这本书的特色,为当代文学研究开了一个新的层面,甚至可以说具有研究范式革新的意义。

该书没有什么花架子,没有唬人的理论框架,但是提出的问题总让人感到是那样切实和重要,能引起研究探讨的冲动。例如,“左翼文学”这样具有先锋意味、在某些时间里表现出相当的活力的文学,在走向制度化的过程中,是怎样失去弹性而变得僵硬的?当今已经不被学界重视的“左翼文学”到底在那些层面上仍然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遗产?文学史研究中如何保持历史的现场感与分寸感?作家究竟是一个社会批判者、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还是一个文学写作的手艺人?等等。类似的能激活研究冲动的问题,在书中比比皆是。这是一本表面上很稳健朴实,其实思维极为活跃的讲稿,是一本没有刻意打造“体系”,但不见得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立场的专著。该书根据讲课录音整理,但较好地保持了课堂的氛围,许多即兴的发挥也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了,而许多出彩的观点,往往就在这些随堂的发挥之中。读这样的书很过瘾,真正能产生学术对话的鲜活的感觉,这种感觉从一般高头讲章式的的教材中是不容易得到的。

《论语直解》 来可泓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现在大学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概论”和“史”,如文学概论、文学史、汉语史之类开得很多,各种拼盘式的课不少,好处是知识涉猎比较广,利于培养概括的能力,但问题是原著读得少了,缺乏学术体验,学问根底不扎实。有些学生中文系毕业了,连论语、孟子、史记这样一些经典都还没有完整读过,只读过一些零碎的节选,可是也敢放言大谈什么中国文化。这样的学风,恐怕只能批量生产“万金油”式的学术泡沫。近年来北大中文系重新提倡多读原典,并开设“论语导读”一类课程,就是有意纠正所谓“选本文化”的偏颇。但如何上原典导读课,仍然值得探索。有人主张让学生读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原文,先读懂背诵。但对本科低年级学生而言,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要读“懂”并不容易。我看“直解”的办法也不妨试一试。最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