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绍兴在哪里

2002-1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泉根 我有话说
顷读12月11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一文,有一节文字特别抢眼:“浙江绍兴是一个规模并不大、河网纵横、保存得也相当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与苏州分庭抗礼,分别是越文化与吴文化的代表,对绍兴不难进行整体保护,甚至有条件申请人类文化遗产。可决策者却偏偏按捺不住‘寂寞’去赶时髦,中心开花,大拆大改,建大高楼、大广场、大草地,并安放两组不伦不类的庞大的近代建筑。不久前我旧地重游,黯然神伤。”作为一个远离故乡的绍兴人,读到这里,我不禁酸鼻。季羡林先生说:“绍兴大名垂宇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绍兴乃中国有名的报仇雪耻之地,文化昌明之乡,想历数那里的古今豪杰、志士、文人、学者,需要极长的篇幅。”钟敬文先生说:“汉以来,绍兴产生了许多名贤。随便举几个名字,如王羲之、谢安、贺知章、陆游,以及徐文长、张岱等,都是大家所熟知和敬慕的先贤;在现代,名豪杰士就更多了。一些新文学界的先辈(如鲁迅、周作人等)的学艺业绩,是哺养了当时我们年青一代的食粮。”毛泽东更有诗赞绍兴:“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绍兴风景秀丽,稽山镜水,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禹陵、兰亭、东湖、沈园、青藤书屋、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名胜古迹难以胜记。最使绍兴人引为骄傲的是,绍兴是真正的“东方威尼斯”,城内、四郊河网纵横。老绍兴的市中心就是一条河流,沿河两岸是青石板铺成的街路,街路两边是林立的店铺。那时候,四乡的农民清晨划着乌蓬船进城,把船靠在河边,上岸去赶集办事。晌午或傍晚时分,一边划着乌蓬船(往往是用双脚划),一边喝着绍兴黄酒,赶回家去。那时候,鲁迅故居、周恩来祖居附近都有小河流过,乌蓬船是连通城里城外最便捷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大概从80年代起,绍兴的“父母官”要搞现代化了,硬是“中心开花”,将贯穿市中心的河流全部填平,石板路统统拆光,代之以到处可见的水泥大马路。再以后拆旧城、填河流、筑马路、盖高楼,不断掀起拆拆拆的高潮(有一任市长被绍兴人称为“拆市长”)。从此绍兴面目全非,当然也不忘建造一些假古董。今天的游客来到鲁迅纪念馆大马路对面的三味书屋,见到门前那一条断头的小河,就会感到莫名其妙,而从前,这条小河是与城里密布的水系相连的。鲁迅、周作人笔下的老绍兴已荡然无存,绍兴的地气文脉自然也从此中断。以前,每当我听说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还有什么周庄、乌镇被列入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心里总有点不平:它们怎么可以与我们的绍兴相比?绍兴要名人有名人,要风景有风景,要古建有古建。而现在,我再也不敢这样想了。今天的绍兴,已经完全成了一座到处都可见到的毫无个性、大同小异的普通城市,哪里还有资格去申请人类文化遗产。听说新一任绍兴“父母官”已痛定思痛,决定投资10亿元,启动“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工程,鲁迅路将重新整修成石板路,鲁迅故里的各个小弄堂都将“被修建成5米宽的石板小路”(见12月2日《光明日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作为绍兴血统的传人,我的心总算得到了一点平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