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书作证与时俱进

2003-01-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邓星云 我有话说
四川人民出版社是一家以出版社会科学图书为主的出版社,出书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法律、青年、文化、旅游、工具书、教辅等方面,还编辑出版了《龙门阵》、《西部旅游》两种各具特色的省级优秀期刊,并主管主办《读者报》。

由“三化”方针到“立足四川,面向全国”

从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余年,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创建和曲折发展期。

1952年9月,川西、川南、川北人民出版社合并成立四川人民出版社。1954年10月和1961年四川民族出版社两次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1955年1月将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南联合办事处改组为四川人民出版社重庆办事处,同年该办事处并入重庆市人民出版社;1964年1月重庆人民出版社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改制为独立核算的重庆办事处,至1980年恢复重庆出版社建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将社名改为“东方红出版社”,1970年恢复原社名。

这一时期,四川人民出版社系综合性的地方出版社,在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根本方针的前提下,执行地方出版社的“三化”(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图书出版主要是围绕中心、配合运动、宣传典型、普及知识。50年代末开始强调出版工作为阶级斗争服务,图书品种呈现下降趋势,年出书由一二百种下降到几十种,有保留价值可以再版的图书更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事业受到巨大冲击,1967年全社一本书也没有出。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后,出版工作才开始复苏。全社出书品种、数量逐渐上升,同时,开始探索拓宽出书的新路子。1977年,全国出现了读书热潮,促使出版社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三化”方针,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出书范围有了突破。从郭沫若的《东风第一枝》开始,鲁迅、巴金、茅盾、曹禺等老作家的作品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数理化丛书”热销省内外数年;《在彭总身边》出版时,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并为彭德怀正式平反,该书立即轰动全国,成为当年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思想路线,为出版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四川人民出版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全新指导思想,出书范围进一步扩展,自办发行较早起步,社办期刊纷纷创立,社的规模、职工队伍明显扩大,成为了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地方综合性出版社。

随着形势的发展,“三化”方针已不适应地方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1979年底,在长沙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上,四川和其他一些地方出版社的代表根据自身认识和几年的实践经验,提出解放思想、突破“三化”方针限制,扩大出书范围的意见,受到肯定;地方出版社“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出版方针得到初步确认,并开始在全国试行。此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书品种、数量大大增加,图书的质量和在全国读者中的影响力有了明显提高。1983年出版图书810种,是1978年的3倍;出书利润增长幅度更大。发往省外的图书,1977年不到全社发行额的10%,1983年上升到40%以上。《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中国当代作家自选集》、“走向未来丛书”在此期间先后出版,引起了海内外的注目。

与图书出版的转变相适应,从1978年底成立负责邮购图书的发行组开始,四川人民出版社在全国较早地探索本版图书发行的新路子,自办发行从无到有,年年都有新动作。出版社办刊物也开始起步:1980年至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创办了《龙门阵》、《文明》、《大自然探索》等近十种期刊,这些刊物特色鲜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面对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提出了建立专业出版社、采取扶持办法使其逐步做到独立经营自我发展的设想。在省出版行政部门的领导下,1980年底至1985年,以四川人民出版社相关编辑室为基础,先后组建了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巴蜀书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等七家专业出版社,恢复了四川民族出版建制。1985年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八个专业社开始独立核算,具有了独立法人资格。紧接着,负责中小学教材租型印制的四川出版印刷公司与负责出版社办公大院管理的盐道街管理处也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基础上组建并成为独立法人单位。至此,四川人民出版社一分为十一,四川出版形成了新的格局。

好书作证 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出版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图书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四川人民出版社为适应新的形势,从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入手,坚持不懈出好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川人民出版社不忘使命,坚持发挥“党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针,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不断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以保证图书出版导向正确,争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发扬自身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深化改革。1987年,在四川出版社中第一家试行社长负责制及目标责任制、人员聘任制;1994年初,率先在四川出版界推出了以建立策划编辑制为核心的编辑出版改革和以建立推销员制为核心的发行体制改革。改革增强了全社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给出版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全社出书品种增加,经营规模明显增大,本版一般图书经营能力在四川出版界保持着领先地位,“双效益”明显。自办发行码洋由1993年的500万元上升到目前的6500万元,回款由300万元上升到2400万元。1986年以来,每年出版新书约300种,现有在版图书约6000种,已初步培育出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两个效益的图书版块,如:领袖研读版块、哲学与宗教读物版块、人权研究版块、法学读物版块、证券投资版块、双语工具书类版块、人文画册版块、地方史志版块、中小学课外阅读版块等等。尤其是人权研究版块,不仅开创了中国人权类图书出版之先河,大力推动了中国的人权问题研究,而且为我们党和我国政府从事外交斗争特别是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锐利的理论武器;证券投资版块,近年来在国内同类图书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成为出版社重要的经济支撑点。全社每年有60余种图书在全国和省级图书评奖中获奖,其中,已连续获得第二、第三、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连续数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金钥匙图书”奖、“四川省优秀图书”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大奖。一批外向型精品图书在海外产生了良好影响,有300多种图书先后与日、美、英、德、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两岸三地的出版机构合作出版。近几年来,四川人民出版社还获得了“全国出版界的24家先进单位”、“全国良好出版社”等殊荣。

四川人民出版社50年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历史,是“好书作证,与时俱进”的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将以“做大做优做强做实”为发展目标,按照“更快更高更活更好”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主题,与时俱进,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多出好书、扩大销售、提高效益,不断增强竞争活力、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真正做到创名牌、争名优、成名社,令党和人民放心,国内外同行注目。

(1986年以后的数据截至2000年。) 四川出版志《图书举要》 介绍的四川人民出版社图书 P .88走向未来丛书 P.88英藏敦煌文献 P.89中国民族服饰 P.89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及续编 P.89近代稗海丛书 P.90在彭总身边 P.90最后的岁月 P.91最新发掘唐宋歌曲 P.91周总理诗十七首 P.101敬爱的元帅(年画) P.101中国漫画家作品选集丛书 P.102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 P.106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