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体验神秘国家——利比亚和伊朗

2003-01-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闾丘露薇,上海出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移居香港。

1997年起进入凤凰卫视工作,任记者、主持人至今。先后赴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报道过多名世界政要和许多重大国际事件,包括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基及美国总统布什等。2001年采访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加入世贸及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三件大事;2001年11月,赴阿富汗战地采访,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

其采访手记由昆仑出版社成书为《凤凰卫视闾丘露薇采访手记》出版,下文是该书节选。

如果不是因为跟随江泽民主席外访,我想我这辈子可能也没有机会到这两个国家:利比亚和伊朗。

利比亚——没有什么不同的国家

江泽民主席的第一站是德国,由于我们需要比他早到利比亚,于是我们决定放弃最后两天在德国的行程,因为从德国飞到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个星期只有两班航班。

到利比亚之前,我们已经听说,在这个国家,不要指望找到任何的英文标志,因为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文化。下了飞机,虽然我们都有签证,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特地来接我们,但是我们的过关手续还是用了很长时间。身边有很多和我们一起等待的外国人,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即使有利比亚的有效签证,过关的时候还是可能会被拒绝入境。出了机场,通往市区的是一条宽敞公路,一辆辆私家车从我们身边经过,可以看到不少开车的是年轻的当地妇女。来接我们的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的妇女相当自由,虽然这是一个伊斯兰国家,这里的妇女曾经必须按照伊斯兰教义来生活,但是在卡扎菲执政之后,彻底地把妇女解放了。

对于我们这些第一次来到这个国家的人来说,如果要知道卡扎菲到底是什么样子实在是非常容易,因为大街小巷大部分建筑物上面,都可以看到卡扎菲不同大小的画像,很有魅力的画像。

我们住在利比亚算是最好的一家酒店,对着大海。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的黎波里是一个靠海的城市,不过因为靠近沙漠,整个城市灰蒙蒙的,风大的时候,嘴里面甚至可以咀嚼到沙子。

我们约到了在当地的一家中资公司做访问,这家公司坐落在城市另一边的住宅区,区内全部是一栋栋的别墅。因为盛产石油,当地的利比亚人相当富有,不少人拥有自己的别墅,而体力以及服务性的工作,就留给周边的非洲国家的打工族,比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市区里面,老是看到那么多的非洲黑人的原因了。

我们做访问的中资公司是做电信行业的,他们说,很多国家看中了利比亚这个市场,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很有潜力。比如移动电话服务,这里用的是自己的一套系统,未和外界连接,我们带来的电话全部都没有用,只能用卫星电话。当地的手提电话非常昂贵,买一部带号码的手机需要2000美金。尽管这样,人们还是争相申请,结果搞得手机号码非常紧张。手机的通话费也非常贵,一起来采访的香港同行没有带卫星电话,结果租用手机,每天要支付500美元。

作为一个军事独裁国家,我们在街上拍摄外景的时候便体会到了。第一天当我们支起三脚架进行拍摄的时候,警察便把我们请进了警察局。不过还好我们是中国人,加上有一位会当地语言的中资公司工作人员,吵嚷了一个小时,我们最终安然走出了警察局。

有了经验,我们便要求利比亚外交部的职员陪我们去拍街景。我们挑选了海边的一个游乐场,在这里,可以看到踩着溜冰鞋的利比亚少年,可以看到摆摊卖爆米花的老人,也可以看到手拉着手的情侣,还有一家大小一起玩机动游戏的场面。这是一个欢乐的国家,至少我看到这里的人们的脸上,有着平静和满足的笑容。夜色降临的时候,游乐场闪烁的灯光,坐在旋转木马上的一张张笑脸,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通得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没有什么两样的国家。

见到卡扎菲,第一次是在他的兵营,也就是他举行欢迎仪式的地方。不过这个兵营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因为美国当年的一场轰炸,把这个他曾经居住的地方,变成了一片废墟。而卡扎菲的养女,还有一些平民就在那场轰炸当中被炸死。从此,卡扎菲的住所变得神秘起来,有人说,他从来不会在同一个地方住太长的时间。

每次有外国领导人来访,卡扎菲总是要把对方带到这个地方,告诉大家美国对利比亚做了些什么。和街上的画像比较,他明显地老了,即使这样,他走起路来昂着头的样子,依然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第二次看到卡扎菲是江泽民主席与他进行双边会谈那天。利比亚方面的安排相当混乱,直到开会前,大家还没有搞清楚到底到哪里开会。不过会谈的气氛却非常友好,比预定的时间要长。

卡扎菲的副官是一个独眼的老军人,头发花白,但是却非常友善,看我们拿着话筒在门口等,特别是看到我正在看卡扎菲写的绿皮书,便主动表示,待会儿卡扎菲出来之后,他帮我让他签名,拍照留念。说起这本绿皮书,里面阐述的是卡扎菲对于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看法和理念,在利比亚可以说是人手一本,在一些公共场合也免费派发。其实卡扎菲是一个颇有文采的人,因为我回到香港之后,一位英国外交官借了一本英文版卡扎菲的散文集给我,让我发现,除了绿皮书这样严肃的理论性著作,原来他对于人生的种种细节,还有着他自己的细腻感受。

门打开后,首先出来的是江泽民主席,他微笑着和我们打了个招呼。随后卡扎菲紧随而出,我第一个冲了上去,看到我靠得那么近,他的保镖马上把我拦开,这时候,卡扎菲轻轻地把手一挥,他身边的几个保镖,就像会隐身术一样马上在我们眼前消失了。卡扎菲挥手的样子很不经意,却又充满了威严,直到现在,和当时在场的同行们聊起他,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挥手的那一瞬间。

但是直到我开口问问题,才发现他不懂英文,结果是在他的副官的翻译下完成了采访。

虽然美国把利比亚视为敌人,但是利比亚人对于美国的态度却非常分明,敌视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并不表示他们仇视美国人。在我们吃饭的餐厅,我们遇到了一批来自美国的游客,由于美国政府不允许美国人到利比亚旅游,他们是在加拿大拿到的签证,他们说,如果美国政府发现了,就会罚他们的款,每个人5万美元,所以他们不能正面面对我们的镜头。不过据他们所知,他们已经是第二批用这样的方式进入利比亚旅游的美国人。他们觉得,这里的人虽然知道他们来自美国,但对他们还是非常友善。这里有着摩登的高楼大厦,有着富有情调的西式餐厅,一切的一切,和他们在美国所听到的完全不同,他们之所以要来,为的就是要亲眼看看,这个被外界描绘得非常神秘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们也接触了不少利比亚人。和每个国家一样,最能聊的就是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我们遇到一个英文不错的司机,他说,联合国进行制裁的时候,觉得生活在这个国家非常痛苦,因为和外界隔绝,又不能外出,但是现在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自己的国家正在不断地开放。他觉得美国政府太不了解利比亚了,其实这里的民众和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离开利比亚时,我们在机场简陋的咖啡厅里吃着当地特色的三明治,周围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此时我觉得,这里和其他国家,其实并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

伊朗——披着头巾的国家

我和摄影师豪仔飞抵伊朗首都德黑兰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因为事先已经被多次告诫,到了伊朗,一个女性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必须穿过膝盖的风衣,以及包上头巾,不能够露出耳朵。大概也正是这身我自己也不太习惯的打扮,使来接我们的大使馆工作人员,虽然在电视上已经见过很多次,但还是没有把我认出来。

不过我们的目的地不是德黑兰,而是伊朗的文化古城社拉子,也是江泽民主席访问伊朗的第一站。他会在傍晚抵达,我们要比他先到,也就是说,我们要坐清晨第一班飞往社拉子的飞机。

因为是周末的关系,位子据说已经订满了,我们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有候补的位子。乘伊朗的国内航班有点像坐中国的火车,不用看证件,只需要付现金就可以拿到一张手写的票。办理登机手续的时候,会给你一张印着座位号码的贴纸,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电脑系统,全部都是人手操作。以至登机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担心:万一飞机出事,航空公司根本没有乘客的资料。

社拉子是一个旅游城市,伊朗的国内航线机票非常便宜,飞行10个小时,也只需10个美金。因为没有火车,飞机成为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尽管这里是一个旅游城市,但是看来中国人还是不多,我们的出现成为当地人关注的一个焦点,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总觉得有很多双眼睛在后面跟着。

这时正好是中午时分,我们经过一所女子学校。所有女孩子穿的都是同样颜色的袍子,包着同样颜色的头巾——不过她们要比阿富汗的妇女幸运多了,因为她们不需要遮住自己的脸。

城市里面有一家电影院,巨大的电影海报一看就是伊朗自己制作的作品。记得在香港的时候我看过伊朗电影《小鞋子》,还为那个为了一双运动鞋的梦想而奔跑的孩子唏嘘不已。

虽然伊朗盛产石油,但是社拉子明显的并不发达。就算是社拉子这样一个最大的旅游城市,最好的酒店具备的也只是中国二星级酒店的水平。

在社拉子待了一个晚上,我们又回到了德黑兰,和社拉子比较,德黑兰要现代化得多了。不过尽管现代化,这里的女性还是要严格遵守伊斯兰的规条,而且不管你是哪一个国家的人。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着记者车外出采访,因为车内全部都是中国人,一个随团的中国女记者便除下了围巾,结果在遇到红灯的时候,旁边的车不停地按喇叭,车内的男人对着我们的车子不停地大声说着什么,话听不懂,但是从表情可以看到他非常愤怒。车上一位懂得当地语言的同行告诉那位女记者,赶快戴上头巾!因为女性不戴头巾在当地人看来,是一种触犯社会、不能容忍的行为,尤其对于男性来说。

在黑袍子和黑头巾下面,伊朗女性在家里却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的翻译是一个在德国学医的伊朗女孩,非常漂亮,她包着头巾的时候,也弄得好像是时装的一种款式。虽然伊斯兰教不允许喝酒,但是在她家里不但可以找到酒,还可以看到好穿着低胸紧身衣的样子,拍照的时候,她更是主动揽着摄影师先生,让我们刮目相看。

虽然盛产石油,但是和利比亚一样,伊朗严重缺乏基础建设,事实上民众的生活水平也不高。政府面对的头疼问题很多,高失业率,吸毒等等。因为和阿富汗毗邻,来自阿富汗的毒品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到,使得伊朗的吸毒问题非常严重。另外,虽然卖淫在伊朗是死罪,但是为了生活,还是有一些女性会铤而走险。

走在德黑兰的街头,可以看到不少军人的宣传画像,显示伊朗随时准备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战斗。我们问过不少伊朗人,他们也表示,如果美国向他们国家宣战,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战场。尽管如此,并没有阻碍他们对于美国货的喜爱,在这里,可以喝到可口可乐;美元也是最受欢迎的货币。虽然电影院里上映的全部都是伊朗自己制作的电影,但是每当有美国大片发行,伊朗人也可以在当地的一些半公开的影像店里面租到影碟了。

我们遇到一个20年前以难民身份到过美国的伊朗人,现在她带着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子女回到了祖国。两个孩子不会说伊朗话,但是他们非常兴奋。而她则觉得,回到自己的家乡,感觉真的很好。

在伊朗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回教徒,选择在这里留学,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宗教信仰的关系。因为在这里可以保持他们的生活习惯。在伊朗当留学生相当不错,政府每年在新年的时候,会免费请外国留学生到一个地方度假,除了轻松之外,也给了他们结交新朋友的机会。

伊朗也在尝试着改变,为了吸引外资,在一个经济特区,就允许女性不需要戴头巾,而且可以到海边游泳。随着经济的发展,相信这个国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改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