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家的尴尬

2003-01-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在一家文学网站注册后收到一封来信,邀请我参加一个我所了解的有不小名气的作家新书首发式。除了通知我交250元的入场费外,其余就是在皇冠大酒店举行新书首发式的安排:一是准备请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来主持新书首发仪式(来与不来还在未知之间);二是将邀请当代著名歌星进行现场演出;三是有北大、清华的美女来为新书首发仪式伴舞助兴。

当然,邀请函上的欢迎词不是干巴巴的罗列,而是独树一帜、别具风味,令人怦然心动,觉得不管是新书首发仪式还是节目的安排及这位作家准备的几份礼物,都很有看头。

后来有事耽搁了,没去成。第二天,看到不少媒体纷纷报道新书首发仪式的盛况,标题五花八门,内容大多是说有多少明星在场,有些什么节目,哪位哪位名家评说这本书如何如何之好,表达了作者怎么怎么的意图等等。我想媒体大多是作家邀请来的。

有了这番炒作,据说这本书一上书架销量不错,高居新书排行榜。而一周之后,读者反应平平,书店只有将这本书搬开,把显眼的位置让给其他书籍。

文学日益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生命不得不承受压力的焦虑年代,没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选书、读书。许多报刊的文艺副刊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版的娱乐新闻。在这种情况下,作家要赢得市场,必须要俘获大众猎奇的秉性,进一步开拓作品的消费市场。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位知名作家放下架子请歌星、名人来捧场,对新书进行一番炒作,也无可厚非。

但可悲在于:当过于强调文学消费功能、扩张文学的市场空间,很容易忽视对文学对时代精神的探求、对社会生存境遇的思考,使文学成为一种表象化、平面化的文字符号,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而不是精神思想的载体。我们知道,一部好的小说是不需要炒作的,它的存在犹如蚌中之珠,等待着读者去逐渐挖掘。同时,一部好的小说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抓住所有的读者,适合大众的共同口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