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跟进亦忧亦喜非常时期非常关怀

2003-05-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特约点评人:彭彪 我有话说
4月1日,影视巨星张国荣纵身一跳,一时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一些出版社也不甘寂寞,在短短5天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竟然有近20本相关图书蜂拥上市。尽管少数几本图书在短期市场上博得了“头彩”,但绝大多数盲目跟风的图书却难逃“速生速朽”的命运。与此同时,伊拉克战争激战正酣,人们一直绷紧神经坐在滚动直播的电视机前,此时出版社陆续推出的有关伊拉克战争台前幕后的书籍的市场表现却是不尽人意。有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急就章”充其量只是一盘盘慌乱拼凑的五味杂陈的沙拉,编辑制作远谈不上细致精当,反倒显得芜杂粗糙,经不起读者的咀嚼回味,市场命运自然堪忧。有鉴于此,在这阵出版虚热过后我们也应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身处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竞争共存的信息环境里,选题创新、出版加速、版本升级已是当务之急。我们的出版社抓“眼球书”、“畅销书”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追求图书商品的时效性、戏剧性和消费性,而忽视图书产品从内容到形式上所应遵循的固有的传播机制,那么最终的市场结果往往会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我们的出版业惟有实行错位竞争和优胜策略,扬长避短,狠抓质量,才能在加速的同时实现升级、实现双赢。

4月里,伊拉克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抗击“非典”的斗争就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了。此时,电子媒介中所展现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容易让人身心憔悴,在这种社会心理氛围下,纸质出版物更有可能成为人们获取内心宁静的良药。这一点,我们从4月的畅销书排行榜单中就不难发现——连一向凝重艰涩的经管类图书也纷纷变脸,开始了向大众化、平民化和休闲性方向的转变,它们以散文、随笔、传记以及寓言等轻松形式贴近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并通过读者自身获得内心感悟的方式来牢牢“俘获”读者、占领市场。在非常时期,文学类图书更是人们游目骋怀、获取身心愉悦、体味“活着”(南海版本月畅销书名)意义的首选读物。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的创作主旨就是“一本给人解闷的书”。张恨水上个世纪20年代创作的《金粉世家》则带领广大读者去领略了民国初年的光怪陆离和世态炎凉,但它的持续畅销则有赖于同名电视剧的热播。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本文学经典名著(如上海译文社的米兰·昆德拉系列小说)和名人传记(译林社的《天上的门——巴乔自传》)在本月里插进了排行榜中,这两种图书的畅销除归功于上乘的内容质量和译校质量外,还与当前人们特有的阅读心理密切相关,沉潜在名著中的读者,通过与名家无声的“对话”和“交流”,寻求到了心灵的慰藉。在4月23日的“世界图书和版权日”里,这类常被盗版困扰的出版社和作者也齐声发出了维护版权的呼吁。

4月由于预防“非典”,各大实体书店的客流量明显减少(网上书店则人气旺盛),与3月相比,社科、文艺、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单体现了相当强的延续性和一致性。

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的伊拉克战争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遥远,但全国的“非典”疫情却又是那样的真实而迫近,并多少有些令人猝不及防,而从容镇定的出版业的表现则是可圈可点。从4月中下旬开始,出版业果断决策、加速出击,在短期内推出了系列防治“非典”的卫生科技类读物,赢得了社会声誉和市场佳绩。在非常时期里,这批应时而生的图书,配以有声有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公益性营销活动,既及时生动地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又恳切周到地传达了出版人对读者的关爱,还全面充分地展现了出版发行业对社会的道义、责任和贡献。很多出版社密切跟踪、忠实记录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全景全程,这必将为我们的出版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还不难推断,围绕全民抗击“非典”战中“对岗位的忠诚、对职责的恪守、对生命的尊重”这一主题的系列衍生读物,已经并将持续成为社会和读者瞩目的焦点。4月29日,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号召在全社会利用这“突然多出来的时间”开展读书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增温。可见,此刻读书正当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