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支持辩“王朝”之误者

2003-10-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冯佐哲 我有话说
读了何满子先生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的大作《辩“王朝”之误者之迂》一文,感触良多。有许多话要说,思来想去,到底是说,还是不说,拿不定主意,真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现在决定写出来,与何先生商量商量。其实我也知道何先生此文的本义,并不是真的要“骂”辩“王朝”之误者不识时务,不知趣,不识相,是“不通世故的迂夫子”……。因为他认为在“当今除了金庸文化、追星文化外,皇帝文化正是一大热点”的时候,“辩王朝之误者”尽管说的都是一些“无可还价的谠言确论”,但却没必要“正儿八经地同那些除了制造‘戏说’之外别的都没有兴趣讲究的小说家、影视编剧者讲道理!”言外之意,就是别与这些人一般见识,“与其为此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去陪太太喝咖啡为得计。”一句话乃是:“吃饱了撑的,净干傻事!”(甚至有的人说得很难听:“如果有人还要把戏说剧考证一番的话,那他一定是‘二百五’”——见2003年6月2日,《北京青年报》刊载的《挖掘孝庄往事,抖搂康熙内幕,掀开乾隆老底,揭示慈禧隐私——尤小刚将秘史进行到底》一文)。笔者认为这一席话不无道理,但是又仔细想一想也不大妥,因为如果没有人出来“较真”,没有人对时下泛滥成灾,又肯定后患无穷的“戏说”历史进行匡正,任其谬种流传,后患将是不堪想象的。因为有不少观众是把影视剧当成历史看的,并且在彼此间传播着。常言说得好:“为人作事要认真”、“世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而世界上还偏偏有些人专爱“较真”,君不见有人爱“咬文嚼字”,有人爱对“牌匾”、“对联”说三道四,甚至有个北京的小学生给北京电视台写信说:该台的“特别关注”栏目的“注”字笔画写错了……这一切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它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是否能长期保存下去的大问题,不可不辩。就拿“王朝”一词,本来加在一个皇帝年号(例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后面就不合适,题名也根本不通。“王朝”一词本来不是中国固有的名词,而是“舶来品”。因为在我国的历史文献和古代历朝史书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王朝”一词。如果说到一个朝代,一般均是用“秦朝”、“汉朝”、“晋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或“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有时也称“大清国”)等等;或“皇唐”、“皇宋”、“皇明”、“皇清”等等;或“唐皇朝”、“宋皇朝”、“元皇朝”、“明皇朝”和“清皇朝”等等。如果专指明清时代某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则往往称其为“嘉靖朝”、“万历朝”、“顺治朝”、“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光绪朝”等等。而“王朝”一词最早是在古代西方(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常用,因为古代欧洲多是由一些“王国”、“公国”组成;而且这里的“王朝”多指的是由一个家族建立的政权的全过程的始终,绝不是指某个人。例如,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法国的“波旁王朝”、德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和“霍亨索伦王朝”、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等等;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个人统治时期称为“王朝”的。例如绝对不能称什么:“查理二世王朝”、“亨利第三王朝”、“约瑟夫二世王朝”、“彼得一世王朝”、“叶卡特琳娜二世王朝”和“尼古拉二世王朝”等等。虽然辛亥革命后,在我国的各种著述中也出现了诸如“唐王朝”、“宋王朝”、“明王朝”、“清王朝”之类的提法,但还没有人把一个皇帝的年号称为王朝的提法,只有近年来的影视剧是个新创。鉴于此我支持辩“王朝”之误者的做法,不管有人说我“好事”也好,“迂腐”也好,“杞人忧天”也好,“二百五”也好……爱说什么随便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