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曲青春与爱情的挽歌

2005-0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感叹:“文学中的妇女形象,直到最近还是男性所创造的。”在男性高手如云的世袭文坛,随着妇女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

,女作家的笔触涉及着男作家无法进入的领地,是女作家得天独厚的优势。家用电器的普及和质量日臻完善,也为女作家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然而,更重要的是,日本文学作品的读者40%以上是女性,形成了最具潜力的市场和稳固有序的欣赏群,是日本出版商激烈争夺的厚重读者层。由于女作家和这些读者性别相同,共同经历了战前战后的种种磨难坎坷,对在经济高速度发展时期出现的诸如恋爱、婚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子女升学等一系列为妇女所困扰的社会家庭问题,有着女性独特的深入细致的体察思考。一种感性化的反应易于息息相通,女性的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引起女读者的共鸣。

女作家原田康子的长篇小说《挽歌》 1956 ,就是这种特定社会背景下脱颖而出的一部诡异女性带有精神自传性质的心灵史。这部袒露内心世界的小说,把不期而至的错位的爱,演绎了一出美梦与噩梦同在,欢乐与眼泪并存的既朦胧又清醒的爱与怨的悲喜剧。同时,也把一个美丽、开放,对男人极具吸引力的现代都市女郎的心理历程演绎得跌宕起伏、淋漓尽致。贯穿全书的婚外恋是构架整个故事和人物的全部意义,“挽歌”二字则是贯通全书的意境脉络。《挽歌》中的情感纠葛是对女主人公气质的深化展现,起伏跌宕的故事背后既是一个北海道男人的悲剧,也是北海道浮华若梦的光辉外表下一群人的性格悲剧。

这篇小说是一部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都市爱情小说。中年建筑工程师桂木原本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秋天的一个下午在公园,因他的小狗咬伤了鸱鸺剧团美工兵藤怜子而偶然结识,从此两人的感情世界荡起了涟漪。怜子比他小十四五岁尚待字闺中,全身上下散发出青春的气息,使桂木的心里涌动着久违了的青春激情。他们间撕扯人心的瞬间爆发力,便是一波三折命运的开始。他们在陷入婚外恋泥淖过程中,与社会与他人罅隙丛生并带来痛苦。在这场危机四伏的感情较量中,桂木无疑是一个失败者、受虐恋的典型,对他近乎愚蠢的披肝沥胆,以不变应万变地坚守着理想的无情嘲弄。他经历了一切但他并不真的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表现了战后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和心灵深处的病灶。女主人公毫不掩饰流露出的感情误区与游戏情感,在女作家笔下被有意识地加强了人物的个性和张力,大胆而直接,塑造成为不拘世俗礼法、向传统观念挑战的独特女性形象,实现女性自主价值的展露。

在战后新文化的昭示下,战后女作家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方式和对新文化的美好憧憬,传达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作为东西文化激烈冲撞后的思想观念变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日本女性,今天爱情生活包容的面是无限丰富的,这种丰富性仅仅停留在爱情的忠贞这样一个阐释层面上展示是不够的,似应包容更大的范文来展示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怜子永远走在潮流尖端,她的乖戾张狂更见生命的厚度,或许很有魅力,然而,阅历不同感情就会不同。《挽歌》试图用一条爱情之线链接起不同阶段历程中,人们对爱情的不同心态。战后最早一批新女性的情感以及爱情、婚姻,面临越来越多的诱惑和选择,给无数年轻女孩带来了一个个梦想。在新旧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碰撞中,在形形色色悲欢离合的爱情体验中,人们已经开始重新认识和判定爱情婚姻的存在方式。男女从相识、相爱到结婚、生儿育女,似乎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普遍的公式。然而,偏偏有些人将此以声势万钧的风雷飘刮它去,选择在这公式之外的生活与婚姻绝缘。女人试图努力把握自己,从传统的社会主流和男性中心价值判断中独立出来,却又在现实伦理的冲撞中每每发生错位。怜子从浪漫、单纯到心灵扭曲变态,不是普通女人的命运写照。对于两人的未来,她从一开始就没设想太多,她更注重感觉。

《挽歌》反讽了久远的性别歧视,亦着眼于现代跨国际的性向。《挽歌》正是从时尚角度描摹了战后日本青年女子不安于传统感情、婚姻和家庭的方式。她们拒绝别人强加给她们的命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独立,活出本色和风采。这正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对时代情绪的一种自觉把握。怜子与母辈相形又相悖的是战后女青年婚姻和爱情的多种趋向。另一方面,对婚前性关系,婚后外遇和离婚都缺乏传统的严肃,说明新旧更迭之间,道德困惑的接踵而来。道德背后往往藏有非道德的残酷,导致了女性扭曲畸形的个人生活。如何既在道德判断上不失文明进化的精义,又在历史的判断上坚持社会发展的铁律,的确是困扰日本作家的创作问题。

是的,生活中少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情主义。然而《挽歌》却是一部真实的浪漫爱情故事,它不含有虚假和做作,因为它取材于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作家曾亲口对我坦言,《挽歌》是参照她年轻时的人生踪迹敷衍而成,可以想像女作家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就是她自己生活以至情感经历的影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