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中国几代电影人一直想完成的电影《鲁迅》已于近日完成拍摄,进入后期制作。3月30日,刚刚完成电影《鲁迅》拍摄、在片中扮演鲁迅的著名演员濮存昕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披露了电影的部分内容。他还特别提到他刚刚读过的一本书令他十分感动,“几次掉下泪来”,这本书就是即将由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的两个哥哥》。同时出版的还有《李林译文集》(1、2)。
濮存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他阅读《巴金的两个哥哥》 摄影\侯艺兵
我最近刚完成了电影《鲁迅》的拍摄。塑造鲁迅的电影形象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当年赵丹先生60年代时就想拍,已经成立摄制组,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拍成。这次,丁荫楠导演经过三年的准备,正逢中国电影百年完成这部影片,我觉得很有意义。我觉得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任何一个人,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会有兴趣关注鲁迅的。这部电影我们没有写鲁迅的整个人生历程,而是选取了鲁迅生命的最后三年,按史实记载的一系列生活的片断来呈现他的思想精神境界。化妆师为我做的造型很像,只是我的身材比鲁迅高,鲁迅本人才1.58米。而在鲁迅公园里的雕像以及纪念他的画像都比他本人比例高。
我觉得这个片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情节片,是接近心理片的一个电影,中间有7个梦,结构着三年前后的事件。7个梦,都和鲁迅的文学有关系。鲁迅的精神层面的浪漫性都表现在文学上,同时鲁迅又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我们选取了他最后三年,描写了鲁迅对于生和死的感悟。他最后坦然的面对死,没有接受高尔基和苏联方面到苏联养病的邀请,他仍旧抽烟、彻夜写作。他只有坦然、从容的死,才能完整自己的思想,使得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继续得以战斗。我们在描述他整个家里的背景的时候,我们觉得作为一个人的生存,其中可描写的细节有很多很多,比如鲁迅跟孩子的洗澡、鲁迅的年夜饭、鲁迅跟萧红、萧军的师生情……电影《鲁迅》的完成,我觉得是我非常重要的创作经历。
去年开始,我演了弘一法师李叔同,在2001年我拍《曹操与蔡文姬》,演曹操;我们剧院今年4月份参加北京国际戏剧节,我将演李白,以前还演过曹植。我觉得我自己的艺术经历中曾演过一些经典作品,包括曹禺先生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契克夫的《海鸥》、老舍先生的《茶馆》、郭沫若先生的《蔡文姬》,这些大作家的作品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对于一个演员的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巴金先生的书我以前读过,我20岁还在下乡的时候就看了《家》。那个时候看《家》,对觉新、觉民没有什么感觉,对描写鸣凤的一些章节有很深的印象,因为我是小青年,觉得小说里有很多鸣凤的心理写得很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巴金的《随想录》每一集我都看了,他是在拨乱反正一个特定的时期写出了一个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历史、社会和人文方面充满真诚的思考和批评。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像一部做人的教科书一样,用最平易、最真诚的态度讲述自己的人生感悟。我认为巴金先生的作品,并不像他的名声一样,在那么高的一个位置上,他跟读者之间的交往的亲近感在他的文笔当中可以看出来。我当时把《随想录》随身携带、随时翻看。
电影《鲁迅》中鲁迅的台词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思想必须是独立、清醒的,永远不人云亦云的,这样,他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可以看到未来,他们是能从天上看到深渊的。在这点上,巴金与鲁迅是相通的,是敢于说真话的硬骨头。巴金先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对于哲学的思考,在他的晚年似乎已经完成。人到晚年,要落叶归根,很容易怀念自己过去的生活、忆念自己的亲人。我认为,《巴金的两个哥哥》这本书更关注的是个人和家庭,使得读者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自然地有一种自省的特殊感觉。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无奇不有,哪儿出了什么事,哪儿发生了政变,政府又有了什么人事变动,还有那么多社会新闻,比如哪儿着火了,哪儿地震了,演艺歌星出绯闻了等等,真是目不暇接,所以,人们现在关心的大都是别人的事。而你读巴金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后期的作品,会让你觉得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自己。巴金先生谈自己,使得读者在看巴金先生谈自己的时候,也想自己。这样,人就回到了人生的原点。人生经常要回到原点,就如同人必须睡觉一样。每个人自己心中有一个圣殿,人的生命中的圣殿其实是家庭。不管怎么样,这一辈子不可以改变的因素之一是亲缘、血缘。很多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我可以跳槽,我可以改变这改变那,连媳妇也可以改变,唯独养育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情谊,这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我觉得巴老在晚年的时候,特别是在他自己的生命已经像长江一样流过宜昌、流过南京,快到吴淞口了,最终将面向茫茫大海,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喜马拉雅山,想起了雅鲁藏布江,还有青藏高原的冰川源头。
巴金先生的两个哥哥,青年时期那样无私的帮助过他。巴金说,“我两个哥哥都是因为没有钱而死去的,而我现在有了钱还有什么意思,我也不想过好生活”。我认为这种血缘、亲缘的骨肉之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在读了巴老的很多思想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书之后,去读巴金对做人是怎么样的一个思考,是非常有益的。回想自己整个人生的起点的时候,巴金不能够忘却的、深深怀念的是他这两个哥哥。
我读《我心中的巴金》,是前年上海纪念巴金百年的一个活动时,李致的即席发言,曾全篇登在《文艺报》上。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写的是巴老,还有他的哥哥李尧林。我看完之后,很感动。我跟李致同志打电话,说我一边读一边哭了好几次。巴金的大哥是李致的父亲,难得的是巴金的后辈们,对当年还能有很多细节的回忆,并且记述下来,对于我们真正了解巴金、了解巴金的成长过程和他的家族环境是特别难得的,再不做的话,就会失去了。比如,讲巴金大哥服毒自杀了,李致的大姐喊着爸爸,哭着扒父亲的眼皮,想让他睁开眼,非常感人。那时候李致还小,但是他记住了这个画面。
巴金的亲友们、后辈们,体会到巴金这种思想情感,整理编辑了这本书献给读者,意义是非常大的。我相信将来很多的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动之中一定会反观自己,从而更加懂得怎样去生活、怎样来做人。本报记者祝晓风采访整理
巴金当年称赞:李林译的《悬崖》是名作名译。
巴金曾说:这些短文确是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