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小资的“粉色”勾勒“恶”

2005-05-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挪威的森林》弥散的氛围,洋溢着感伤、孤独、无奈,与初涉人世的青涩味相伴随,如此,酿就了村上春树作品的独特风韵。又有幸被冠以时下中国年轻读者的时髦名称:“小资”。随着一部又一部作品的出版,村上春树小

说在都市流行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如同一抹无意涂上的粉色。这抹粉色间杂着文气的粘涩,情色的暧昧、欲说还休的神秘兮兮、无法一言而界定的作品主旨,如此等等。

莫非村上春树的作品,就这样定了型?

他的新作《天黑以后》的出版,却让人对视作“粉色”的小资腔,有了新的领悟。

粗粗翻阅《天黑以后》,还是村上那两条平行线若即若离的招牌式叙述,还是让青年男女担纲主演的后青春期活剧。当然变化也是以不事声张的态度逐渐显示的,例如,以电子钟的“23:56”起首,作为26个章节的小标题。很别致,那是一种刻板的时间递进记录,似乎工厂考勤机被移植进小说里。与电视剧《24小时》不同,《天黑以后》的时间显示,不是为了渲染暴力逼近的紧张,却暗合空间中故事递进的节拍。当然,也有暴力场面。

午夜。独自在小餐馆消磨时光的日本姑娘玛丽,邂逅了吹长号的大学生高桥。29分钟后,情爱旅店女老板熏又来找玛丽,请能讲流利中文的玛丽帮助处理件尴尬事。原来在旅店卖春的中国女子郭冬莉突来月信。衣冠楚楚的日本嫖客白川无法泄欲,竟然对郭冬莉大打出手,还剥下她的衣衫、物品掠走。这幕暴力场面,没有正面描写,只让读者随作者的叙述,看到一个赤身裸体的美丽的中国女子,被血和伤点缀着,哭泣。出于同情弱者,又厌恶白川那西装革履外衣下的卑劣。熏找来玛丽,用中文与不会日语的郭冬莉交谈,让组织郭冬莉卖淫的帮派来人接走她,熏又怂恿那帮派“修理”白川……小说另一条线索是叙述玛丽的姐姐,美人儿爱丽独自在屋内沉睡不醒,有个戴着半透明面具的男子,来无影、去无踪出没于爱丽居住的小屋,然后,爱丽的小屋内电视机突然自动打开,爱丽居然莫名其妙地在睡梦中进入电视机屏幕中的场所……从午夜到天亮,23:56至次日6:52。黑夜过去了,玛丽回到家中,与还沉睡的爱丽相拥而眠。似乎那段经历,包括与高桥在夜间游公园,交谈,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个有头有尾的故事,用现实和梦幻色彩混合包装。几个人物有的很模糊,如爱丽和那个蒙面具的男子;有的很生动,如从女摔跤手改行的情爱旅店老板熏、善良真诚的玛丽、从旁听法庭审判开始思考人性恶的大学生高桥,还有那个嫖客白川。

村上的作品,多半描摹青年男女的生活,纵然借人物言行,评判善恶,也是影影绰绰的。译了近三十部村上作品的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教授认为,《天黑以后》中,村上表示出对人性恶的“执着发掘”。他又说自己这个观点,是与同样担任近三十部村上作品中译本的责任编辑沈维藩先生的共识。

两位可称为村上春树作品的资深研究者,一语中的。村上本人在写完《海边的卡夫卡》后,就声称“下回我想写既是象征性的又有细部现实感那样的恶。归根到底,恶这东西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同卑鄙、怯弱,想像力匮乏等质素联系在一起的”。《天黑以后》果然有一个文雅的恶棍“白川”:一副阿玛尼品牌眼镜,优雅的薄型手表和整洁利落衣着,也都是名牌。手指上套着纤细的结婚戒指。这么一个“表情的细微处透出意志的强度”的人,在宽敞的办公室里,用快得惊人的速度,敲键盘工作,独自加班。衣冠楚楚,工作敬业,却是个野蛮殴打妇女,又剥光她衣服的嫖客。小说中那段白川翻着从郭冬莉身上剥下的衣服的描写,及其传神描摹了这种恶渗透内心的伪君子形象。那是一个对犯下罪行毫无忏悔感的日本人。

小说里美人儿爱丽沉睡中醒来,发现自己身置与白川办公室“极为相似”的“或者是同一房间也未可知”的房内。她又从地板上拾起一支和白川使用同形状的银色铅笔。白川与那个蒙半透明面具的窥视沉睡中爱丽的男人是同一者?是丑窥探美?是恶伤害善?村上就这样用作品放任读者的联想。

自称一直在思索描写恶的村上,在《天黑以后》描绘的白川,正是一个高雅风度掩盖卑鄙内心的“恶”的清晰具像。有资料披露,村上是个对日本的历史与现状作思考的有责任感的作家,他在一次与人谈话时曾一再强调日本战后“尽管进行许许多多重建,但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没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清算,而采用一种“暧昧”、以致“狡猾”和“伪善”的态度。因此他对日本日后走向怀有深刻的危机感。林少华先生将自己所了解的村上的思考,与《天黑以后》文学形象的塑造“连接”,挖掘,提出了小说中挖掘的恶,“恐怕正是交换价值至上的,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恶的主要形态……它发生在日本社会又不局限于日本社会,因而是更应警惕的恶”。这种感悟绝非空穴来风。

用轻盈的小资粉色,居然亦绝妙地画出“恶”的形象,在爵士乐声中,居然也能品味善与恶的临界点,挖掘灵魂的纵深处,那“天黑以后”暴露无遗的污秽。

看来,对于村上那招牌式的“小资”腔,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天黑以后》(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