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超越了生命的长度、拓展了心灵的宽度、增加了灵魂的深度后,你会发现,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雪香,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花季;红光暖尘、日影横江、风驰萧萧、雨洗新色,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幅图画。”
这段文采斐然而又意蕴深厚的文字出自天津教育出版社即将推出的新书、生命
这组长信原名《生命的七种颜色―――给女儿的信》,经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发现并推荐,在包括人民网、新华网、教育在线、中青在线、沈冰在线等在内的不少全国知名网站登出,得到了广大教师、家长、学生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书并不厚,统共才十几万字,却贯穿着哲学、心理学、成功学、教育学等多种领域的知识,涉及到幸福、健康、爱情、死亡、艺术、尊严、友谊、宗教、责任、诚信、权利、义务、公正、优雅等多个话题,相信每一个孩子,不,包括家长读了都会有深深的启悟。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课,其目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浙江金华中学学生徐力杀母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这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凸显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生命教育的缺失。有调查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15.23%的人曾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到1.71%。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的开展已是刻不容缓。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对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它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要让教育回到教育的元基点,回归教育的本质。
袁卫星可能不是生命教育的首创者,但他绝对是把生命教育引进课堂的先行者。他班上一名自小受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甚深的学生流露出厌世的倾向,被他及时发现,于是他在课前30分钟临时取消原来的授课计划,改上《善待生命》。他从台湾一个罹患软组织恶性肿瘤,在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截去了一条腿的9岁小女孩的诗《我还有一只脚》入手,将生命的韧性和弹性一一引来,最后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堂课挽救了一个学生的生命。教育在线的网友由衷地感叹:“这不仅是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还给了孩子们有关生命、责任、爱……我想,他们一生都会记得的。一堂好课,一群好孩子,一个好老师!”
在对女儿的教育上,袁卫星摆脱了家教中的功利性,深入到生命教育的层面,给女儿讲起生命的奥秘、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魅力。他要让女儿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让孩子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生命的价值,眷注内心,以便让孩子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试图让孩子通过对死亡的了解,看到生命的有限性与局限性,从而更加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达到拥抱生命的目的。
上述内容在书中都有精彩体现。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小蔓在本书推荐语中所言:“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卫星老师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领域同时开展生命教育,是一种令人感奋的尝试。”
每个家长们都是爱子女的,但是并非每个家长都明白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问题:怎样才是爱子女。物质上的照顾、学习上的督促、生活上的关心,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关心孩子最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状态,关心孩子生命成长的轨迹,激发孩子生命的潜能,引导孩子提升生命的意义。这应该成为我们家教的主题―――这,正是本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在此,我们向全社会郑重推荐此书,推荐的目的,借用全国著名班主任、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对本书的评价就是??为了让青少年的生命放出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