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说唱艺术天津魂

2005-05-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这是来自天津城市深处的旋律这是二百年老城的诉说这是几代天津人的欢笑和喝采

天津曲艺的历史长,根基厚,天津的曲艺观众

也以懂行、热情著称。正因为天津这个“码头”的特殊性,天津成为北方曲艺演员必须跃过的“龙门”。在外地小有名气的曲艺演员,几乎都要到天津演出,只有在天津打响唱红,才能算是在艺术上站住脚,在曲艺界获得一席之地。天津这个“码头”更是使艺术获得新生或发展、壮大的重要的一站,小的、不起眼的、地方性的曲种,经过在天津的兼容并蓄、改革创新,能够发展成大的、在全国有影响的曲种,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津可以称得上是北方曲艺的摇篮。

曲艺名家骆玉笙1946年在庆云戏院演出《关黄对刀》的情景

1939年天津庆云戏院演出京韵大鼓《单刀会》

王凤山等人的合影

1939年天津庆云戏院演出京韵大鼓《单刀会》

1947年天津小犁园演出京韵大鼓

天津是名不虚传的“曲艺之乡”,中国当代曲坛上的“实力派”。

天津曲艺在过去的2004年成绩卓著,在8月份举办的“侯宝林杯”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中,天津市曲艺团选送的7个作品全部获奖,获得一金一银一铜及优秀奖的好成绩。9月份在全国山东快书比赛中,张杰从百余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荣获表演一等奖。9月在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比中,表演、唱腔设计、文学和理论各项共有6人获奖,继第二届后又一次获得冠军,充分显示天津曲艺的实力。中国曲艺牡丹奖是与舞台艺术文华奖、戏剧梅花奖、电影金鸡奖并列的全国文艺大奖,自2000年首届举办以来,天津已有17人次获此殊荣。

天津的相声土壤十分肥沃,光是老一辈的就有常宝?、马三立、王凤山、赵佩茹、苏文茂、高英培、刘文亨、郭荣起、杨少华、姜宝林等响当当的相声名家,还有常宝霆、白全福、魏文亮、孟祥光、马志明、黄族民、李伯祥、杜国芝、刘俊杰等好几档受观众欢迎的相声,连现在活跃在舞台和银屏上的冯巩、刘亚津、师胜杰、杨议、戴志诚等也都是从天津走出去的。在2003年1月举办的“迎客松杯”第二届CCTV相声大赛中,天津演员赵伟洲、杨少华、杨议等7人获得“最佳捧哏奖”、“表演奖”和“创作奖”等。赛后,侯跃文赞叹天津的相声演员功力深厚,他说:天津相声是一面旗帜,虽然相声在北京发源,但真正的发祥地却是天津。

此言确实不差,相声素有“生在北京,养在天津”的说法。

然而不仅仅是相声,天津是全国公认的“曲艺之乡”,成为北方曲艺名家的荟萃之地,北方曲艺的大本营,也有人说:全国曲艺看天津。究其原因,天津曲艺这种特殊的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

曲艺在天津的历史,可上溯到清初。随着漕运业和长芦盐业的兴旺,天津成为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繁荣的经济,众多的人口,为曲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乾隆至道光、咸丰年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天津的曲艺形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莲花落、拾不闲、九连环、荡子曲、十番清音、大鼓书、数来宝、弦子书、马头调、时调小曲、子弟书、相声、双簧等,天津的曲艺活动是非常活跃的。

从清末民初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迫开埠客观上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娱乐业的繁荣,流行于北京河北及天津的各种曲艺在天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时天津人称曲艺为“十样杂耍”:“十样杂耍者,盖以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为十样。坐其间者,费有限之金钱,能使目不暇接,耳不暇辨,五花八门,靡有所止。”(《天津市概要》1934年)。这一时期,曲艺演出场所成百上千,遍布城区,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旧城厢区(南市、鸟市等),以书场、茶楼为主;边缘区(如地道外、谦德庄、三角地等),以撂地、大棚书场为主;而租界区则以新型剧场招徕观众,如小梨园、新世界(小广寒)、中原游艺场、劝业场的天祥舞台(大观园)等,这些曲艺表演场所采取新型的剧场管理制度,约请一流演员,上演比较文明典雅的节目,代表着当时天津曲艺的最高水平。这个时期的天津曲艺呈现出市场广阔、形式多样,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曲目丰富的面貌。光是曲种就有京韵大鼓、相声、评书、时调、梅花大鼓、单弦、西河大鼓、单琴大鼓、滑稽大鼓、太平歌词、河南坠子、联珠快书、铁片大鼓、京东大鼓、山东琴书、梨花大鼓、三弦弹戏、莲花落、数来宝、双簧、荡调、弦子书、滩簧、东北大鼓、卫子弟书、讲报、宣卷、西城板等近三十个。

京韵大鼓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影响最大的曲种。二十年代以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先后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刘(刘宝全)派高亢奔放,白(白云鹏)派则深沉委婉,张(张小轩)派却是粗犷豪放。林红玉、小黑姑娘等女艺人也相继登台并享名。至三十年代中期,章翠凤、桑红林、侯月秋、冯质彬等男女艺人在津门唱红,小彩舞一炮打红“小梨园”,被誉为“金嗓歌王”。

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津门荟萃了曲艺名家,如金万昌的金派梅花大鼓,花四宝等人的“花派”梅花大鼓,“坠子皇后”乔清秀的河南坠子,赵宝翠、赵小福、高五姑、秦翠红的天津时调,马增芬的“马派”西河大鼓,刘文彬的京东大鼓。荷花女、秦佩娴的对口太平歌词,翟青山的单琴大鼓,常(澍田)派、荣(剑尘)派的单弦,最早的单弦女演员石慧儒的单弦,被观众昵称为“醋溜鼓王”王佩臣演唱的铁片大鼓,张杰鑫、常杰淼的剑侠书、姜存瑞的说三国,陈士和的说《聊斋》等等。

二十年代以后,天津相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南市东兴市场的连兴茶社和东北角的声远茶社,荟萃了全国优秀的相声演员。张寿臣自1923年来津,形成了幽默含蓄、包袱发展自然、令人回味的特有风格,继“万人迷”之后被称为相声大王。此后,常宝?(艺名小蘑菇)、戴少甫、侯宝林、马三立等在天津相继成名,小蘑菇的火爆,包袱响脆、滑稽突梯,戴少甫说《数来宝》的清新文雅,侯宝林的工于学唱和对净化相声语言的努力,马三立的如唠家常、冷面滑稽的独特风格都使天津相声呈现了新的气象。

50年代天津曲艺舞台上依然群星璀璨,我们可以欣赏到张寿臣、常宝?、马三立、赵佩茹的相声;白云鹏、骆玉笙、阎秋霞的京韵大鼓;王佩臣的乐亭大鼓,高元钧的山东快书,石慧儒的单弦,花五宝的梅花大鼓,王殿玉的大擂拉戏、王宝霞、王元堂的河南坠子……

在中央“推陈出新”和“说新唱新”方针的指引下,天津曲艺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快板书演员李润杰在传统“数来宝”和“快板”演唱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快书打板特点,融化了相声、评书以及话剧表演的优长,改革旧的打板方法、句法句式,发展成功了“快板书”这一新的曲种形式,并很快普及到全国。

音乐工作者对时调音乐和内容进行了革新,出身于时调世家的王毓宝演唱的天津时调高亢嘹亮、甜美圆润,终于使天津时调以崭新面貌展现于曲坛,成为群众广泛喜爱的曲艺形式。

工人曲艺家王家骏在天津时调大数子的启发下,运用方音,以流畅的节奏和幽默的风格推展出津味儿十足的天津快板。

1954年何迟创作了相声《买猴》,马三立、张庆森加工演出后轰动一时,引起空前的反响,“马大哈”成为全国尽人皆知的讽刺性“典型”代表人物。

郭荣启根据传统相声《赌论》整理成《打牌论》,表现市民妇女的喜剧形象,运用天津方言倒口表演,具有浓郁的天津味儿。

高英培、范振钰整理并表演的相声小段《钓鱼》,以高度夸张的语言和轻松高尚的幽默,再现了市井家庭生活中的喜剧场景,活龙活现地塑造了“旦他爸爸”“旦他妈妈”的喜剧形象。

另外擅长“文哏”的苏文茂《批三国》、《论捧逗》,说唱俱佳的刘文亨《学越剧》等都是风靡全国的相声段子。

“文革”中,天津和全国一样,曲艺事业遭到摧残,打倒“四人帮”以后,天津曲艺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在全国剧场演出不景气的情况下,天津的曲艺演出活动频繁,继1962年第一届“津门曲荟”,从1980年至2004年,市文化局与曲协天津分会举办了七届“津门曲荟”,上演了近百台节目。由于重视培养新人和老中青的梯队建设,多年来天津曲艺的演员阵容始终保持稳定在一定水平之上,建立了高水平的表演、作曲、脚本创作和理论研究队伍,成为在历年全国曲艺评奖中获奖最多的地区,

这个时期有两个不同曲种的流派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是京韵的“骆派”和相声的“马派”。“骆派”即骆玉笙(小彩舞)的京韵大鼓,她嗓音苍劲醇厚,善于吸收、融汇各种音乐素材,丰富了京韵大鼓的唱腔。她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了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将京韵大鼓韵味和她的典型唱腔运用其中,使骆派京韵风靡大江南北。现在有天津京韵大鼓演员陆倚琴、刘春爱、冯欣蕊等几十名内地、港台和海外的弟子继承了骆派艺术并发扬光大。

马三立是著名天津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善使“文哏”,有“冷面滑稽”之称。从四十年代起,在他改编表演的《开粥厂》、《吃元宵》、《卖挂票》等传统曲目中形成了“马派相声”的风格特色:描摹市井世态,语言自然本色,滑稽中见幽默。80年代复出后,除演出传统曲目外,还创作了几十篇相声小段,皆幽默含蓄,脍炙人口。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天津的相声创作十分活跃,王鸣录创作的、高英培、范振钰表演的《皆大欢喜》、《教训》、《不正之风》等相声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天津相声逐渐形成“津味”特色,刘文亨的《杂谈地方戏》、魏文亮孟祥光的《要条件》、马志明的《纠纷》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天津曲艺的后备力量也十分充足,座落在卫津路宁乐里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北方曲艺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有鼓曲演唱、音乐伴奏、诵说、长篇书曲及曲艺文学专业,每年向天津和全国曲艺表演团体输送优秀的青年演员。

天津曲艺是天津这座近代崛起的大都市的独特的人文景观。

天津曲艺的历史长,根基厚,天津的曲艺观众也以懂行、热情著称。正因为天津这个“码头”的特殊性,天津成为北方曲艺演员必须跃过的“龙门”。在外地小有名气的曲艺演员,几乎都要到天津演出,只有在天津打响唱红,才能算是在艺术上站住脚,在曲艺界获得一席之地。天津这个“码头”更是使艺术获得新生或发展、壮大的重要的一站,小的、不起眼的、地方性的曲种,经过在天津的兼容并蓄、改革创新,能够发展成大的、在全国有影响的曲种,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津可以称得上是北方曲艺的摇篮。

天津曲艺随着天津城市的兴旺而兴旺,不仅是历史,而且是现实,而连接这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市民文化。

天津曲艺表现了这种市民艺术生产的良性循环:演员在天津成长就是一种财富,天津的观众培养了演员,天津的舞台锤炼了演员。反过来说,名家辈出的曲艺演出也熏陶和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曲艺观众。

天津的曲艺演出十分活跃,每到夜晚,听曲艺成为天津人的一项文化享受。这些演出场所比较集中在和平区,如比较有名的中华曲苑位于和平路,名流茶馆在劝业场附近,劝业场里还有“天乐”。其他还有,“天祥龙”在大胡同,“长寿园“在南市,女人街一带则有“天津1928”餐厅,等等

天津曲艺表现了天津人的务实的精神,摒弃华而不实的虚的东西,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市井百姓,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天津曲艺正是把形式与内容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天津曲艺表现了天津人既坚持传统又不断革新的精神,从“怯大鼓”到京韵大鼓,从刘宝全到骆玉笙,从张寿臣到马三立,艺术的灵魂在于革新,艺术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前进和发展。

历史上形成的实力,良性循环、和谐、务实、坚持改革的韧劲儿,不也正是天津这座城市的精神吗?(照片提供者王伟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